水月庵的姑子送她到城门就回去了,几个抬轿婆子又懒得弯腰,她就只能亲自挑帘,步下轿来。
听见外面的响动,一个婆子伸着懒腰、打着哈欠从一间倒座房里出来,见是个眼生的小姐,又穿得不甚考究,心里的不痛快就浮到了面上。
那婆子白了她一眼,拽了拽自己的衣裳,不大情愿的领着她往院子里走。
==========
吴府规模尚可,内外四进院落,算上东西跨院和花园,有半条巷子那么长。然而要住下四代三房十八口人,再留下会客的厅堂,就显得有些挤了。
老太爷吴望之年过六旬,与并州大族吴氏同宗,曾任云州长史。卸任之后,他便回到家乡安阳郡,买房置地,盖起了这座安阳吴府。如今和妻子,也就是吴府的老太太王氏,住在中路三进院。只不过,老太爷时常去白云观清修,一年倒有半年不在家。
大房老爷吴世行五年前病故,留下孀妻何氏,府中称大太太,住中路四进院。大太太何氏礼佛多年,除了在公婆跟前伺候,再不管其他事。府中诸事,皆交由大儿媳掌管。
大房长子吴安与妻子沈氏随母亲同住,住在中路四进院东厢房。府中称他们为安大爷和大奶奶。其子吴泽浩不满周岁,同乳母住在西厢房。
大房次子吴宁与妻子谢氏新婚不久,住在西路二进院,府中称宁二爷和二奶奶。
大房长女吴卿音年前嫁到了静州,女婿出身静州齐氏,也是名门望族。
大房幼女吴卿香今年十四岁,府中称三小姐,住在花园后头的阁楼里,靠东的两层。一层她自己住,而二层则还给吴卿音原样留着。
二房老爷吴世昭才过而立之年,与妻子林氏住在西路三进院。夫妻二人只有一子吴寅,十二岁,住东厢房。
三房老爷吴世奇是老太爷外室所生,今年不过二十岁。老太太上了年纪,心就软了,接了这母子二人回来居住,安置在西路四进院。姨太太池氏住西厢房,三老爷住正房。因为私生子的身份,老太爷挑儿媳的标准又高,三老爷一直没有娶亲。
除此外,府中的主子还有两位小姐和一位姨娘。
二小姐吴卿秀是大房姨娘舒氏所生,今年十五岁,也住阁楼,分到靠西的两层。
舒姨娘就没有这么好的地方了,只能住在花园南边、厨房背后的倒座房里,四四方方、小小的一间。
四小姐吴卿桥,今年十二岁,是老太爷弟弟的长孙女。因为祖父还未致仕,父亲又调任南方,母亲随行,只能将她暂寄安阳吴府。如今,住在花园西北角的听鸣轩,与东西阁楼相去不远。
府中除三老爷吴世奇经商之外,其余的老爷和爷们皆是意在仕途。
二老爷吴世昭是静州某县的父母官,不常回来。安大爷如今只是候补,闲在家中,也料理府中之事。宁二爷虽未得荐,但在府外的学堂代人教书,乐得清闲自在。
是故,吴还夕归来之时,除了要见一众女眷,就只用拜见在府的老太爷吴望之、三老爷吴世奇和安大爷。
==========
那婆子原本走路还懒懒散散的,见到这个婆子聊两句,看到那个丫头问两句,也不管吴还夕是何心情。可一快到了老太爷院里,这婆子立刻规矩了,不仅走路端端正正,而且还时不时假模假式的让吴还夕注意小心。
吴还夕与这一家陌生得很,只在来的路上听说了这些。本以为如此相见,一定尴尬至极。谁想到,不到一盏茶的会面,竟让她觉得倍加温暖。
老太爷和老太太见了这位远方孙辈,嘘寒问暖,关心至极。
“还夕,你身体可好些了?在水月庵过得可好?大家都是亲戚,这么些年,又住得这样近,该捎个信来,我们也好照应照应。”老太太心疼的拉着她来身边坐下,关切的问着。又握着她的手,却发现是那样的冰凉,不觉用自己布满皱纹的手去暖她,“来时应该多穿点,这会儿最冷。”
吴还夕听了这些话,冰冷的心渐渐的暖了,化成泪水,在眼中打转,“多谢老太太记挂。我自幼身体不好,唯有寄养在这水月庵中,方能好些。水月庵照顾周全,不敢给贵府添麻烦,便未叨扰。”
老太太和老太爷听了,更觉得心疼。“来了,就踏实的住下。这里就是你自己的家,千万别拘谨。就是我们这里小了点,不如你们那里宽敞。”
“不敢,这里已比水月庵好太多了。”吴还夕谨慎的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