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思考了好一会儿,还是猜不透谶言的意思。刘伯温说的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加在一起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学识不够的原因,有些心虚。一个要饭出身的皇帝,读书识字的本事还是在军营里学的,这些年南征北战间虽然闲暇时间在抓紧“扫盲”,但跟他手底下的正牌读书人比起来还远远不够。
朱元璋不是自大的人,不会以为自己当了皇帝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理解不了谶言的意思大概率是因为自己的书读少了。
殊不知即使大明后世最厉害的读书人解缙来了也解读不出来,千人千面,每一个人读出来的意思都不一样。
朱元璋极力掩饰着自己内心的急切,表面却装作很镇定地询问:“作何解,我大明能延续几何?”
这是每一个开创基业的皇帝都最关心的问题。
刘伯温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却提笔在纸上写下四个字。
朱元璋一把抓过来眯眼一看。
“遇顺则止......”朱元璋念了出来,“何解?”
“上位,不能说。”刘伯温解释道。
朱元璋是知道刘伯温此类人的特点的,钦天监的大部分官员都是这样,说话大喘气,有些留一半,有些则跟刘伯温一样说句天马行空的话出来,剩下的只能自己猜。
朱元璋也没有生气,只是嘴里嘟囔起来:“你们这些学数理的说话就是不爽利,老是留一手。”
他开始盯着纸上的字思索起来,直到看到“顺”字时突然来了灵感。
把“顺”字拆开不就是三百八吗,三百八十年吗,我大明朝国祚才这么几年。
朱元璋心里一紧,有些不甘心。辛苦这么些年才赶跑元人,开创大明,还制定了很多有利于黎民百姓的国策,怎么才三百八十年,难道子孙后代都是“瓜怂”,把我的大明祸害了。
后又转念一想,唐宋盛世又如何,不也没有超过三百八吗,够了,够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咱可管不了后世那么多代的事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紧皱的眉头又松开了,心里也舒爽多了。
如果黄耀祖在这儿的话是一定知道“遇顺则止”的意思的。
大明终于崇祯,毁于李自成之手,而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就叫“大顺”。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曲解了自己的预言,自行脑补了结果,但他的目的也达到了,这是最好的结果。
没等朱元璋高兴一会儿,刘伯温说出了此行的重点。
“上位,这是昨天的结果,但今天......结果变了。”刘伯温很遗憾地说道,还低下了头,躲开皇帝灼灼的目光,他知道自己这句话带来的后果。
“变了?”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双眼怒目圆睁,帝王的气势充斥着整间屋子,连在屋外等待的内侍也不由得心里一紧,隔着门也不敢有小动作,微缩着身体,卑微极了。
这是火山爆发前的帝王,任何动作都有可能会带来雷霆一击。
朱元璋还心里得意时陡然听到这句话,变了,是变长了还变短了,要是变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