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区进化镇欢潭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据《欢潭田氏家谱》载:“南宋时岳飞率兵抗金过此,笑饮潭水,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将泉池用石砌成七角潭,取名‘欢潭’。”之后村名也改成了欢潭村。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田姓家族世代以耕读传家,代出人才。本次浙金修谱寻根活动,我们访到了欢潭村田氏宗谱续修筹备小组成员、萧山农办退休干部田关仁,一起来听听他讲述的家谱故事。
12月3日上午,萧山进化镇欢潭村的田氏宗祠中热闹非凡。宗祠正厅内摆放着清光绪三十年修的《欢潭田氏宗谱》,中厅摆放着18块欢潭历史文人的展板,全村的田氏族人都聚集在这里,听村里族中长辈们讲述着欢潭田氏的历史。一场隆重的《欢潭田氏宗谱》续谱开谱仪式正在进行着。
《欢潭田氏宗谱》从明洪武三十年第一次修谱,到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共修十一次。到目前为止,已有113年未曾续修家谱了。对欢潭田氏族人来说,这次的开谱仪式一件大事,不少在外的田姓人也专程赶回来,见证这富有纪念性意义的一刻。
而对于田关仁来说,这一刻,是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的。
时间长河奔腾流逝,对于这座村庄曾经的历史,欢潭村村民们的记忆里,除了一些口耳相传的故事外,多半都已淹没在历史的骇浪中,模糊不清了。然而,源于骨子里对这座村庄的热爱,田关仁迫切的想知道,这千百年来,一代代欢潭人究竟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多年来,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退休以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田关仁终于可以开始着手做这件事情了。
他请村里老人讲故事,收集散落在萧山、绍兴和天津南开大学、江西泰和县等地的宗谱信息和资料,试图重启一场与祖先的对话,绘制这个村庄的历史图景。
2013年春节,从亲戚那里找到的一个小木箱,让他眼前的画面一下变得明晰起来。木箱中的30多册田氏家谱中,清清楚楚地记载了他的家族和这座村庄的许多过往。
1000多年前,金兵南下,宋都被迫南迁。武将出身的欢潭田氏先祖田秩因为护送宋高宗平安到达杭州有功,被封为司空。之后他便定居欢潭,千百年来在这里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开启了欢潭的繁华历史,到今天已历三十余世。欢潭村的历史上曾出过许多县令、知府、御史,据田关仁统计,欢潭田氏族共有135人做过朝廷命官,这在全国的村镇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五六年家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得田关仁对家谱文化有了颇多感悟,也产生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谈到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时,他讲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震撼”。
他说自己以前也喜欢读历史,对书上哪些王侯将相、名人大家的事迹也多有涉猎,但是这与读到自己祖先事迹时,内心所感受到的震撼是完全无法相比的。“书上的道理很正确,很伟大,但是我现在看到的是我的祖辈,跟自己血脉相连的先祖们的事迹,村里乡里乡亲的事迹。是自己祖辈的言传身教作用大,还是一个陌生人的说教作用大?不言而喻。”
田氏家谱中所记载的先祖们的诸多事迹,让田关仁充满了敬意。在谱上的历史中,没提过谁谁赚了多少钱。读书,敬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评判一个人的全部标准。
田氏家谱中所提到的“五义”制度,也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不得不钦佩万分。没想到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田氏的先祖们竟然能自发地制定并践行那样一套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早在明朝时期,欢潭村就开始建义仓。富而有余的人将田契捐赠出来,承诺田地上所有产出都归入“义仓”。碰上荒年,这些粮食足以让全村人免于饥饿。村中还建了一座望烟楼,平常年份,每到烧火做饭的时候,在楼上看到哪户人家没有炊烟,就知道这户人家有困难需要救助了。村里也可以拿出义仓稻谷作为学费聘请老师、大夫,让孩子免费入学,为付不起钱的村民支付看病的诊金和丧葬费用等。
欢潭村的“义渡”也足以让许多现代人汗颜。在村边的浦阳江上,除了收费的渡船外,还专为付不起钱的人提供了免费的过渡。穷人不会因为没钱被大江阻碍行程,有钱的人也决计不会贪利去坐免费渡船。两条渡船世代秩序井然。
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着手编修家谱。但是田关仁他认为,我们修家谱如果仅着眼于把自己的祖父、曾祖一代一代往上接起来,那么修家谱的意义就失掉了百分之九十。如果每一个家族,都能把自己辉煌、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展示在子孙面前,将是极有教育意义的事。
编修家谱这件事,甚至还可以成为村落和社区进行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载体。一个村落、一个社区中的每个人朝夕相处,形成一个个的区域共同体。如果通过编修家谱,让承载着祖先智慧的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到各个社区和村落当中,将会给现代社会的区域管理工作提供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