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没有去问铺子的事,如果要做日杂他就不是非要去租那个铺子了,前世他们家里人差不多垄断了县城的日杂批发生意,但是做得最好的却不是他老爹和他幺弟的那个铺子而是他三妹家。
他三妹夫郑开明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前世这家伙结婚头几年过冬都要到他老爹这里来借粮食吃,后来更是靠着刘建军老爹的帮助,在县城同样开了一家铺子卖日杂百货,最后生意压了他老爹和幺弟一大头。
郑开明这人小心思多,对自己家人也耍手段,最初没钱进货时就从老丈人刘玉泉这里转货去卖,卖了连运费都不给,只给货钱。
刘建军那老爹也觉得他家确实困难又有两个外孙要养,也没跟他计较那么多,结果那两口子暗中压价,偷偷抢客户,两家铺子隔了一条街,当时县城西街也不只是他们两家在做日杂批发生意,老爹还以为是被其他家抢走了客户。
比如同样进价三毛一排(十根)的筷子,当时整个县城批发商都是卖一块,可以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价格,因为百货公司就是卖的这个价,结果他三妹夫家里提货单上写一块,暗中收钱却给别人算八毛,就靠着这些小手段,那些乡镇上的卖家渐渐的很大一批都跑他家进货。
等到其他人包括他老爹知道实情开始竞价时,他已经拿下了整个县城百分之六十的客户了,而他老爹家从最开始的五十多市场降得只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二十多,还有另外两家分了剩下的一点市场。
后面他又最先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开始给各个乡镇主动打电话询问需要的货物,沿着公路各个乡镇去送货。那时候他幺弟也从部队回来跟着老爹一起做生意,立刻也买了小长安往乡镇送货,勉强喝了一口汤。
等刘建军从号子里出来时,两家已经挤垮了其他人,彻底垄断了整个县城的日杂批发生意,在千禧年之前都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刘志明身家上百万,郑开明家更是过了千万。在他们这个小县城也算是比较富裕的一批人了。
所以他们老刘家除了大伯刘福安那边靠着刘林大富大贵以外就属郑开明一家最有钱了,后世县城里多家大酒店都有他的股份。还买下了县城中心原来老法院的地皮打造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楼,可谓日进斗金。
这些事情一一在刘建军脑海里闪过,他嘴角挂起一抹讥讽的弧度,前世他虽然落魄,但大义上从没有亏欠过这些兄弟姐妹。
甚至他老爹到县城做生意的本钱里也有他当初留下的两千多元,可是后来落魄时这些兄弟姐们也没谁说拉他一把,大姐二姐和大哥条件一般就不说了,这个幺弟和三妹夫条件那么好都没说给他这个二哥一条生计。
以至于他不得不求到那个小时候跟在他屁股后面喊二哥的刘林那里,最后郁郁而终。
人这一辈子啊!你越是落魄需要帮助越是没人搭理你,如果你条件好那些捧臭脚的闻着味很远都要赶来。
脑海里一边想着往事,脚步不停的往百货商场赶去,他还是决定先去找一下刘碧华,看看能不能从百货公司进到底价的货。现在他们县城做生意的都是从百货公司进的货,不过基本上都是做的零售,批发生意那是属于百货公司的专利。
来到百货公司柜台后面几个营业员正在嗑瓜子聊天,刘建军进门也没人起身询问他要买什么。刘建军前世经历过这些情况倒也没有觉得奇怪,要是这些营业员主动热情的跟他打招呼,他反而要觉得奇怪了。
“同志,我想找一下刘碧华,请问怎么走?”刘碧华是百货公司的一个小领导,这些营业员肯定认识,所以刘建军直接问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