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副将阎温古逗留不进,又逢入冬后遭遇大雪,粮草供给不足,唐军死伤惨重,结果先胜后败。韦待价无奈,只得率军退回,屯于高昌。
武则天闻报大怒,下令处斩阎温古,将韦待价除名为民,流放绣州(今广西桂平南)。其后不久,韦待价便在绣州去世。
便在韦待价西征吐蕃之间,垂拱四年,春正月甲子。
武则天命于神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庙,四时享祀,如西庙之仪。又立崇先庙,以享武氏祖考,命有司议崇先庙室数。
司礼博士周悰请为七室,减李唐太庙为五室。
春官侍郎贾大隐奏道:若依周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百王不易之义也。今周悰别引浮议,广异述文,直崇临朝权仪,不依国家常度。皇太后亲承顾托,光显大猷,其崇先庙室应如诸侯之数,国家宗庙不应辄有变移。
太后闻此乃止,复兴建立明堂之议。自太宗、高宗之世,屡欲建立明堂,因诸儒议其制度不决而止。及太后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
诸儒以为明堂当在国阳丙己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太后以为距皇宫太远,最终命毁乾元殿,在其原址以作明堂。
于是便以薛怀义为之监造明堂大使,征役数万人众。十二月二十七日,明堂建成。高二百九十尺,四周各宽三百尺,共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以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上有丈高铁凤,饰以黄金。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下有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为万象神宫。
明堂之北又修天堂,以贮大佛雕像;天堂高五级,至三级便可俯视明堂。明堂及天堂建成之后,又改河南县为合宫县。有侍御史奏议明堂装饰太过,太后不听。
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乃故宰相郝处俊之孙。因参与议论明堂之事,武则天闻而大怒,便唆使武氏家奴诬告郝象贤谋反,复命酷吏周兴推鞫,定以族诛之罪。
监察御史任玄殖表奏,郝象贤实无反状。太后愈怒,命将任玄殖免官。
郝象贤临刑之际,当众大骂武则天,揭露宫中隐恶;并夺市人木柴,殴击行刑者。太后下令支解其尸,毁其父祖棺坟。自此终则天之世,法司施刑,必先以木丸塞罪人之口。
武承嗣深知姑母急欲称帝,乃使人寻到一块白色玉石,复请巧匠,凿八字篆文于其上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五月三日,令雍州人唐同泰奉表献入皇宫,声称获此石于洛水之上,由夜叉神捧之以出。
武则天大喜,命名其石为“宝图”,即赐唐同泰为游击将军。又亲拜洛水,行受图典礼。改宝图名为“天授圣图”,封洛水为永昌洛水;洛水神为显圣侯,加特进,禁渔钓,为之立庙,祭祀之仪同祭四渎。并于水侧置永昌县。
五月十八日,武承嗣率群臣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圣母神皇,并作神皇三玺。
无独有偶,至六月一日,有人于汜水之上复得瑞石,呈献圣母神皇。
武则天更喜,命改汜水县为广武县。又改嵩山为神岳,封其神为中天王、太师、使持节,神岳大都督,禁止百姓往山中刍牧樵采。
朝野吏民闻说圣母神皇喜欢祥瑞,于是献瑞之风大起,甚于告密。其后有人献白石赤文,声言其石赤心,是对圣母忠诚无贰。
凤阁侍郎李昭德斥道: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岂有此理!汝道此石赤心,则天下白心及黑心山石巨万,尽怀谋反邪?
有人又以丹朱漆于龟腹,上书“天子万万年”以献,李昭德当即便以佩刀刮尽朱漆,劾奏其奸,请付予法司究治。
武则天竟以此人心无恶念,即命释之。乃驾御明堂设朝,聚会群臣,并召宗亲。
当时冬官侍郎狄仁杰升任河南道巡抚大使,上奏吴、楚之地多建鬼神淫祠,奏请毁之,武则天准奏。于是焚毁淫祠一千七百余所,独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
太后潜谋称帝,谫除宗室,故命诸王朝于明堂。
于是列出名单: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刑州刺史鲁王李灵夔、豫州刺史越王李贞;李元嘉子通州刺史黄公李撰、李元轨子金州刺史江都王李绪、虢王李凤子申州刺史东莞公李融、李灵夔子范阳王李蔼、李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
诸王因在李唐宗室中皆以才行着称,大有美名,故尤被武则天所忌。于是诏命常聚明堂,以便武氏宗族及手下酷吏陆续罗织其罪,各个击破。
韩王李元嘉早有察觉,内不自安,被逼无奈,遂密有匡复之志。便命儿子李撰,趁便递纸条与越王李贞道:内人病浸重,当速疗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
李贞一看便即明白,“内人”是指武氏,“病浸重”是将发作;至冬恐成痼疾,是言秋季应当起事自卫也。
于是比及太后再召宗室诸王朝于明堂,李贞便在殿外与诸王递相惊怪道:我闻神皇圣母已罗织我等罪名,欲于大飨之际使人告密,尽收宗室,诛之无遗类矣。
因琅琊王李冲时在山东聊城守国,未至京师朝见,李元嘉又命李撰矫作睿宗李旦亲笔玺书,寄与琅琊王道:朕遭圣母神皇幽絷,诸王宜各发兵,前往京师救我。
李冲得书,诈为皇帝玺书,布于山东各州县道:神皇圣母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
李唐宗室与勋旧功臣闻之,皆都大惊。
八月壬寅,李冲召长史萧德琮等心腹诸将,令其以天子矫诏募兵,分告韩、霍、鲁、越诸王,及贝州刺史纪王李慎,各令起兵共趋神都。
太后闻之,暗道:正无理由杀尽李氏,此是你等自己寻死,须怪不得我!
便以左金吾将军丘神积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宫中禁卫飞骑,复集会京畿各营军马,分兵以讨李氏诸王。
李冲在聊城募兵,得五千余人,欲渡黄河东取济州,先击武水(今聊城阳谷)。武水令郭务悌大慌,西赴魏州求救。
莘县令马玄素率兵一千七百,欲于中道邀击李冲,但恐力有不敌,遂入武水拒守。
李冲率军至于城外,命推草车塞其南门,因风纵火焚之,欲乘火突入城中。未料忽然其风转向,烟火倒返,李冲军不得前进,由是气沮。
军中有堂邑人董玄寂,便趁此机对众军说道:琅邪王与国家交战,此乃是造反,诛灭九族之罪也。故此苍天不佑,风吹火返。
李冲闻而大怒,立斩董玄寂以徇。众军大惧,因而散入草泽,不可禁止,最后惟余家僮及左右数十人在。
李冲只得北走博州,申时将至城门,为守门者所杀;凡起兵只有七日,便告失败。
丘神积引军到至博州,城中官吏素服出迎,皆被丘神积挥刃杀之;更趁势大杀城中吏民富户,掠其家财以为己有,破博州千余家,狠毒甚于盗贼。
又说越王李贞,闻报李冲在聊城起事,亦举兵起事于豫州,分兵攻陷上蔡。
九月丙辰,武则天命左豹韬大将军麹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率兵十万往讨越王李贞,又命张光辅为诸军节度。
更命削李贞、李冲皇室属籍,更其姓为虺氏。
李贞闻说李冲败亡,惊惧不知所为。却逢新蔡令傅延庆募得勇士二千余人来投,胆气复壮,乃宣言于众军:琅邪王今已破魏、相数州,有大兵二十万,朝夕至矣。
诸将闻此,军威大振。
李贞更征发属县之兵,共得五千人众,当下分为五营,使汝阳县丞裴守德等人为将,署任九品以上将官五百余人。
然而所署诸官皆受迫胁而为,毫无斗志,惟有裴守德同谋协力,真心效命。
李贞便以己女嫁以为妻,署任裴守德为大将军,委以腹心之任。又使道士及僧侣诵经,以求事成,命左右随从及战士皆身带辟兵符,谓曰刀枪不入。
便在此时,探马来报:中军大总管麹崇裕率军行至豫州城东,距此仅有四十里。
李贞闻报,遂遣少子李规为将,裴守德副之,引全部人马出城拒战。则午时出城迎敌,未至酉时便即溃败而归。
李贞大惧,欲图闭阁自守,则夕阳西下之时,征尘起处,麹崇裕已军至城下。
左右近侍对李贞说道:大王乃皇室贵胄,岂可坐待受戮于下臣哉。
李贞闻言有理,乃与李规、裴守德及其妻皆都自杀。
麹崇裕平定豫州之叛,便即班师洛阳,来向朝廷报捷。于是诸王之乱被平,李贞、李冲、李规等人首级悬于东都阙下。
武则天欲悉诛韩、鲁诸王,命监察御史苏珦按其密状。苏珦讯问,皆无明验。有人密告苏珦与韩、鲁二王通谋,太后召其诘之,苏珦抗论不屈。
太后顾忌苏珦在朝名望,遂道:卿乃大雅之士,朕当别有任使,此狱不必卿也。
乃更使周兴等人按察韩王之案。于是鞠审之下,便收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公李撰,并常乐公主,皆命自杀,更其姓曰“虺”。
诸王谋反案具结,越王李贞父子兵败被杀,武则天便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处置李贞留在豫州党羽。经过讯问,查出州内与李贞有牵连者六七百家,五千余人。
狄仁杰以彼等皆是被迫胁从事,密奏太后,请加仁恤宽恕。武则天从之,皆命赦免死罪,流放西北丰州。
被流放者路过宁州,宁州父老迎接慰劳,问道:是我狄使君复活汝等豫州人邪?
豫州流犯闻此,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张光辅伐逆军时在豫州,部下将士恃功劫掠,又对州中多有求索,狄仁杰皆不答应。
张光辅怒道:公为区区州将,敢轻视三军元帅邪?
狄仁杰答道:乱河南者,只一越王李贞耳。未料今见一李贞死,千万李贞复生!
张光辅问道:此言何意?
狄仁杰怒道:明公总兵三十万,所诛者止于越王李贞。城中万民闻说官军到至,逾城出降者四面成蹊,以迎将军。明公不爱百姓,却纵任将士暴掠,杀已降以为功,流血丹野,非千万李贞复生而何!某身为豫州父母,恨不得尚方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
张光辅恼羞成怒,归告狄仁杰出言不逊,武则天遂左迁狄仁杰为复州刺史。
镜头转换,李贞、李冲兵败被杀,复说其余宗室子弟。
字幕:东莞公李融,虢王李凤之子。
李融曾为和州刺史,与本地历阳名士高子贡结为密友;并从其受业,情义殊深。
当闻太后诏命宗室诸王朝会于明堂之时,李融见为申州刺史,便密遣使至京求问高子贡,此去吉凶如何。
高子贡前因据城抵御徐敬业叛军有功,拜为成均助教、朝散大夫,正在东都。见李融遣使来问,不好详释,便只说三字道:“来必死。”
李融闻此,乃称疾不赴神都。其后越王李贞起兵,遣使约会李融同反,李融仓猝间不能响应,又为官属所逼,遂执越王使者以闻朝廷,被武则天擢为右赞善大夫。
李融由此躲过一劫,及还申州之后,自忖不能久安幸免,由是阴怀异志,便寄书黄公李撰,命其在朝中结交高子贡,推为谋主。
其后高子贡与李元嘉及李撰父子潜谋密议,书信往复,诸王内外相应,皆出自其策。其后诸王败亡,便即事发,高子贡被诛。
未几李融亦为支党所引,冬十月己亥被戮于市,籍没其家。
字幕:济州刺史薛顗,河东汾阴人,驸马都尉薛瓘之子,母为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之女城阳公主,故为唐太宗李世民外孙。
薛顗有两位兄弟,分别名为薛绪、薛绍。因封河东县侯、济州刺史,又为皇亲贵戚,故与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交谊深厚。
诸王反武之时,李冲便寄书薛顗,望其参加同谋。薛顗积极招兵买马,响应李冲起兵。事败之后,武则天下令将薛氏三兄弟擒执,即命将薛顗及薛绪处死。
薛绍以为太平公主夫君之故,又太平公主正怀孕第四子,便未立即诛杀,命杖一百,最终饿死于狱中。两年之后,武则天诏命太平公主改嫁从侄武攸暨。(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