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国带着杨东来到肖家老宅院内,天气已经很冷了,呼吸能够看到白气,但是夜晚倒是看的不太清楚。
肖建国抬起头,望着天穹之上的几颗人造卫星,叹了口气。
“这几年空气真的不好,我记得小时候坐在院子里,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很好看。”
“现在抬起头除了几颗卫星之外,什么星星都看不到了。”
肖建国开口,语气略有些复杂。
杨东看了眼头顶漆黑的天,大伯看似说的是星辰,实则暗有所指。
不过杨东装作听不懂,继续按照表面的意思回答肖建国。
“其实空气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光污染。”
“京城现在发展的越来越好了,每一条街道都有霓虹灯,每一栋大厦都是如此,亮化工程开展以来,以后繁星是见不太到了。”
“我们追求繁荣,追求经济的欣欣向荣,追求亮的城市,这样会给人温暖。”
“所谓的追求不同,想法也不同。”
杨东开口,接着大伯的话茬开口。
肖建国闻言不禁一笑,看了眼杨东。
这个小子,明明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意思,却一点都不接茬。
不过表面的意思,这小子回答的也非常好。
“是啊,追求不同,想法也不同了。”
“但是在这样下去,以后新出生的孩子,怕是连真正的星星都看不到了。”
肖建国沉声开口,既然杨东选择回答表面的话题,那自己就聊表面,不聊现在肖家的情况。
肖家对于杨东而言,终究还是有些陌生的。
不经常接触的话,很难了解,也很难插嘴。
“大伯,追求不同,想法不同,做法自然也就不同。”
“我们从一穷二白,到今天可以吃得饱穿得暖,已经有巨大的进步了。”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想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本身就很难。”
“但我们硬是花了六十年的时间,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爬坡阶段。”
“爬坡阶段,每个人会很累,不管是老百姓,还是我们身在体制内的,都感觉到累。”
“生存的压力扛在人民的肩上,发展的压力扛在我们的肩上。”
“没有人民的压力,就没有我们的动力。”
“而没有我们的压力,就没有人民的动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托,这也是发展的核心理念。”
“爬坡阶段比较难,即便加满油,也得按照规则来。”
“什么时候到了平坡地带,我们才能喘口气。”
“但是目前还只是刚刚爬坡,远没有到最陡峭的坡。”
杨东一句一句的开口,跟肖建国讨论着。
从生态,星星,到讨论更现实的问题。
仅用了几句话就把它串联起来了。
肖建国对这个二叔的孙子,越来越感兴趣。
“你说,什么时候是最累的时候?”
肖建国开口笑着问。
这个话题,其实早就在多年前,就已经讨论过了,在他们的会议上面。
因此杨东的分析,在肖建国看来,其实是已知答案的考试。
不过杨东能否答对题,能否有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或者不完全对,但类似对,也可以。
“我预计最累的时候是十年之后,从十年之后开始到二十年之间。”
“也就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期,都会比较累,处于爬坡阶段。”
“80后和90后以及00后,会是最累的三代人。”
说到这里,杨东愣了一下,然后无奈的摇头笑了。
“其实,哪代人不累那?”
杨东觉得自己说的有些没意义。
“因为人活着,都是一样的累。”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你想不想背负,你都终归要背负起来的。”
“十年代的老一辈,他们的责任是保家卫国,守土开疆。”
“四五十年代的老一辈,他们的责任是繁衍生息,增加人口。”
“六七十年代的老一辈,他们的责任是粮食丰登,承上启下。”
“而80后与90后两代人,他们的责任是科教兴国,实干兴邦。”
“而新时代的00后,则负责越过最高的坡,到达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