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省蓬莱
汪洋的家位于鲁省蓬莱东边一个临海渔村,原名石家村,后因村中一棵四五百年树龄的大槐树经常被人称为大槐树村,久而久之就以大槐树村而命名。
据村里老人说,村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初,满立清时迫害汉族武将,所以一族武将之后搬家到这里建立的石家村,至今仍有武学传承,只不过非本族嫡系不传,这是汪洋上一世不知道的。
汪洋一家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外姓人,汪洋的爷爷是知青下乡时在这里结了婚,定居的这里,所以汪家自然成了大槐树村的一员。
据爷爷说,曾经的汪家祖上可是世家大族,可是每当汪洋小时候问祖上或者宗族在哪时他总是闭口不言,显然不愿面对曾经发生的一切。
汪洋爷爷年轻时也是饱读诗书,便在当时的老村长的安排下在村里教书,后来汪洋父亲更是子承父业选择在村里当了老师。
不知是不是两代人的教学成果,本村比邻村出大学生的几率高很多,而且很少有不上完高中的,所以村子里人都对汪洋一家从来没有排外,还很是尊敬和照顾。
……
转眼间汪洋重生16年了,汪洋也十六岁了。
这天防波堤边上支着一个大号的防晒伞,伞下一张折叠桌,桌子上有水果盘,煮茶壶,笔记本电脑和小音响,桌子边一把折叠躺椅,椅子上躺着个少年拿着本书看着,椅子前还有一个支架,支架上是一根精美的海钓竿。
这时一辆白色轿车行驶到伞后停下,汪洋回头看了眼,车身还写着省电视台采访专用车。
车上下来一男一女,女记者的穿着职业套装,大概25-26的样子,领子上还夹着一个蓝牙麦克风,手里还拿着一个,显然为了被采访人准备的,男摄影师左手抱着一个摄影机架,右手拎着一个超大摄影机。
女的弯腰走到汪洋身侧伞下对汪洋问到:“请问你是汪洋同学吗?”
汪洋起身把书放到桌子上,对她点头道:“是的,请问你是要采访我吗?”
记者:“你真聪明,怪不得能考全国状元。”
汪洋:“记者姐姐过奖了,你车上还印着电视台字样呢,而且你还拿着无线麦,还有那边跟着你的摄影机大哥,不难猜。”
记者:“你观察的还挺仔细,我叫董雯,他叫大春,我们是省电视台的记者,那么我可以采访你吗?”
汪洋指了指树底下的电动三轮车:“可以,那边还有椅子,我去给你拿,我们坐下聊吧!”
董雯:“不用,不用,让你大春哥去拿就行!”
汪洋:“那好吧!”
看着他们二人忙忙活活的把设备支好后已经一头汗,还好小时候听爷爷说过‘无三不成理的说法’汪洋喝茶都会多备几个茶杯。
汪洋给两人一人倒茶:“天气有点热,喝杯茶吧。”
董雯连忙摆手:“额、不用不用,太阳那么大,你在这又是晒太阳钓鱼,又是煮茶,你不热吗?”
汪洋:“还好吧,这不是有遮阳伞吗?偶尔一阵海风吹过来还感觉挺凉快呢。”
摄影大哥倒是没换热不热的,端起来就吸溜一大口,然后就双眼放光道:“哈,好茶呀小兄弟,陈年老白茶,药香味十足,看不出来你年纪轻轻品味不错。”
“叮铃铃...”
听到声音汪洋连忙起身上前,拿起鱼竿扬杆刺鱼,感受到鱼竿传来的力道,汪洋知道,这条鱼起码五斤以上。
“大春哥喜欢的话自己倒,别客气哈,我先把鱼溜上来。”
经过七八分钟的溜鱼收线,一尾四五十公分长粉色带金条纹的鱼拉到岸边,左手提杆,右手抄鱼,摘钩,动作行云流水,摄影师全程给录了下来,并无打扰。
董雯:“哇,好大一条金线鱼,得有十斤了吧?”
大春:“小兄弟可以啊,这条鱼差不多五六斤,不过金线鱼这么大的我还是第一次见。”
董雯:“这么大一条就五六斤吗?”
大春:“嗯,金线鱼瘦长看着大,其实不压秤的。”
汪洋:“没错,也就五六斤,晚上去我家吃饭吧,这鱼给你们蒸了。”
董雯:“好啊,正好我还想记录一下你的生活呢,没想到你学习那么好,钓鱼也这么厉害。”
汪洋:“还行吧,那我们往回走吧,看你俩一点不耐热。”
说着把鱼放进鱼护,去树下把三轮车开了过来,收桌子茶具,拆卸遮阳伞
董雯和大春哥闻言尴尬哈哈一笑没答话,帮着整理起来。
都收拾好后打了两桶水倒进车厢的大水桶里,然后对摄影大哥说道:“大春哥,帮我拉一下鱼护呗?”
大春一愣:“啊?哦,好”
随后把摄影机固定好走了过来,没等汪洋动手直接动手一拉,嗯~没拉动!
董雯倒是看到动静连忙去摄影机那里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