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五十四 安排地明明白白(2 / 2)东林靠得住,皇帝会上树首页

“臣谨遵圣谕。”袁崇焕从心了。

“朱燮元。”

“臣在。”

“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广西军务兼理粮饷,赐天子剑,上至督抚、下至军民,皆可先斩后奏。

叛乱之民,剿抚自专,人事更迭,卿自决之。”

“臣奉诏。”朱燮元拜下。

“卧槽……皇帝给我安排了个大爹?”袁崇焕内心这個难受啊,还没法说理。

人本来就是五省总督。

奢安之乱牵扯很广,如今被压回贵州,基本都是朱燮元的功劳。

有功劳有资历,还熟悉本地情况,怎么反对?

“按理,朱卿当守孝,然国事为重,朕不得已夺情,卿勿怪。”皇帝假惺惺地说道。

“臣定当以国事为重。”朱燮元不好多说。

来都来了,还能调头回家吗?

“杨景辰。”皇帝开始点名东林干将。

“臣在。”

“加户部侍郎,左佥都御史,总督山西救灾备灾防疫并屯垦事。”

“臣奉诏。”

“文震孟。”

“臣在。”

“加户部侍郎,左佥都御史,总督河南救灾备灾防疫并屯垦事。”

“臣奉诏。”

“李邦华。”

“臣在。”

“加户部侍郎,左佥都御史,总督山东救灾备灾防疫并屯垦事。”

“臣奉诏。”

等等,咱东林大哥是救灾总督,诸位干将是备灾总督,合计着咱东林党要做慈善党?

奉诏回朝的诸多东林党人沉默了。

反对吧,皇帝给的待遇不可谓不好,户部侍郎可以调动当地钱粮丁壮,左佥都御史可以监察官场,权力其实不小。

同意吧,总感觉心里不得劲。

莫名空虚。

难受。

皇帝不管那么多,继续点名。

杨鹤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戴君恩出任广西巡抚,袁世振出任河南巡按、傅宗龙出任广东巡抚、朱大典漕运总督,梅之焕出任河南巡抚,范景文出任河北巡抚。

“孙传庭。”

“臣在。”

“加兵部侍郎,提调京营学政,负责教导文化、宣贯忠义、考察贤能、记功录过。”

“臣奉诏。”

众人不由侧目。

现在,瞎子都知道皇帝多看重京营,孙传庭一跃而为三把手,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接下来,就是一帮科学家们。

蒋德璟为军器左少监,孙元化为军器监右少监兼京营枪炮总教习,毕懋康为火枪司业兼京营火枪总教习……都是精通西学者,却也是西教徒。

不能说皇帝对西教徒没有意见,只是当务之急是富国强兵,教派之争可以放一放。

安排了军器监,朱由检叫道:“徐光启。”

“臣在。”徐光启出列。

诸臣把目光转了过去。

天启四年,徐光启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因为魏忠贤把持朝政,弃官跑路。

纵观徐光启履历,从翰林院庶吉士起步,到礼部右侍郎,如果不间断的话,应该是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大学士,很标准的阁老晋升流程。

只是大家比较奇怪,皇帝为什么到现在才点名。

“加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兼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署军器监、司农监。”

疯了……诸臣面面相觑。

某尚书加左都御史就“大儿”一个,双尚书……怕不是徐光启是皇帝干爹哦。

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坐等皇帝翻车。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天灾迭起,民生艰难,故设司农监,督促指导农事,推广新作物,改良耕作方式。

设监正,正三品……”皇帝看向一人,叫道:“宋应星。”

“臣在。”

“卿以为卿之才能,可能担负司农监正一职?”

“陛下不可。”李国普出列,道:“宋应星只是举人,尚未授官,毫无政绩,骤然提拔为三品大员,与制不合,难以服众。

若陛下一意孤行,乃置宋应星于风口之上,久之必有祸端。”

朱由检起身,环顾四周,问道:“诸臣同列,朕问,可有精通农事者?”

诸人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徐光启。

万历四十一年,徐光启告病去职,在房山、涞水两县开渠种稻,进行各种农业实验,先后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北耕录》等书,堪称当朝农业第一大佬。

问题是,人已经是直管领导了啊。

见众人沉默,朱由检开口,道:“非常之时,当以非常之勇气任非常之事,朕问你,可有信心做好司农监正?”

咱进士都考不上,都没做过官啊,白身至三品,怕不是说话都没人听,干个屁哦。

宋应星慌得一批。

“陛下,臣署司农监,有合适之人推荐。”徐光启出列解围。

“说。”

“臣荐前山东按察副使李天经,其有干才,精通数理,定可署理司农监。宋应星可为少监,辅佐农事。伏唯陛下圣裁。”徐光启拜下。

“准!”朱由检听了安排。

皇帝,这就是这么从谏如流。

“陛下,臣荐陈经纶推广番薯。”徐光启继续说道:“番薯,经纶父振龙引自吕宋。

其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臣居乡里时曾试种,其无地不宜,一亩七八石,胜种谷十倍,且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

若推广至西北,可为救灾备灾之良物。

臣请陛下授陈经纶官,专责此事。”

红薯啊,“大清”人口翻番的利器,朱由检本打算吩咐徐光启前往寻找,却不想自己跳了出来。

略微感慨后,朱由检道:“召陈经纶携带番薯种苗入京,若果如卿言,必有嘉奖。”

“臣奉诏。”徐光启应下。

接下来,又补了三个侍读大学士,分别是钱龙锡、温体仁、黄克缵,授史继偕兵部尚书掌部事,授王永光工部尚书署左侍郎事,授官应震吏部尚书署左侍郎事,授萧命官礼部右侍郎,授高第刑部尚书掌大理寺事,其下各官基本按照内阁审定批准。

其中不乏东林党人,但是没有一个进吏部的。

吏部大哥房壮丽是个胆小鬼,只会对皇帝唯唯诺诺,官应震是浙党大哥,向来与东林党不对付。

时过境迁,如今的官应震不一定会逮着东林党往死里咬。

其长子官抚邦是应社成员,而应社老大张溥一直在搞串联,很有把天下各党整合成一党的趋势。

但是从今天起,东林党只能被考核,而不能考核别人,绝不会出现赵南星通过考核扫掉异端的状况。

至于张溥想做“隐阁老”,做梦吧。

没看到大学士都是皇帝一言而决嘛,不要说算命一样的抽签,连廷推都不经过,根本没别人置喙的余地。

主要是皇帝选的人都合适,想反对都找不到理由,实在是很直娘贼。

………………

………………

四千字大章,能换几张推荐票什么的不?又断推了,也快二十万字了,想着是不是上架混三个月全勤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