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消融,草长莺飞,花红柳绿时,杨侍郎骑着高头大马,左右有京中的俊秀儿郎们相陪,抬着花轿,去了庄王府迎亲。
庄王府内外都装饰一新,廊柱上披着大红的彩带,门廊下挂着大红的灯笼,到处贴满了大红的喜字。
若安早已梳妆完毕,穿着郡主服制的大红喜服,头戴凤冠,手拿团扇。
安辰,萧沐芸等亲眷也陪坐在她的房中。
府门口,萧承至领着萧家的这帮子小郡王、小郡公,远远的看到迎亲的队伍,大喊一声,“关府门”。
待到杨侍郎领着人到了府门口,自然是一番刁难考教。
杨家这边的儿郎们,诗词文章,无一不精,门里刚出一个上联,门外就传来了十多个下联。
待到排兵布阵,武功枪法,门内嗷嗷叫,门外却是花架子,就一个宋校尉,不,如今是宋将军。
就一个宋将军还能拿得出手。
怎奈双拳难敌四脚,两个来回就败下阵来。
最后,萧承至看吉时快到了,府外杨府请的官媒也叫着,“杨大人,快塞喜钱。”
一大把一大把的红封从门缝塞了进来。
不知是谁拔了府门的门栓,杨侍郎带着接亲的公子们,呼啦啦的进了王府。
新人拜别爹娘时,庄王妃终是忍不住掉下泪来,庄王也红了眼眶。
闺女从小的一幕幕,都在脑中闪过。
刚出生时娇软的一团。因着第一个孩子他们以为是夭折了,对第二个孩子照料的格外的小心。
白团子渐渐长大,会叫爹娘,会走去巷子口买醋,会洗衣,会做饭,终于长成一个娇俏少女。
之后,王爷和王妃两个人的回忆略有不同。
一个,想到闺女,分家后,自强自立,帮着他分担家计。
一个,想到了。。。。哎!不说也罢。
只是今日,闺女出嫁,郑氏突然想到了久未想起的娘家。
最后一次她娘带着他大哥去长青大街的羊食馆子后院找她,她给了几两银子。
之后发生了战事,到后来战事停歇,她娘都再没有上门。
郑氏不知道的是,郑老二带着细作进城后,就被出来买米的郑老太看了个正着。
那些鞑子细作,为确保消息不被泄露,当夜就翻墙进了郑家。
一家四口,尽数死于细作的弯刀下。
若安拜别双亲,由长兄背了出去,放进了花轿。
萧若好和萧承直,两个小家伙早就懂事了,如今都在宫中,和皇亲宗室子弟一同读书。
两人白嫩的小脸上满是不舍,却是强忍住泪水。
两人早就丈量好了庄王府到杨家的距离,打算想阿姐了,就去杨府看望。
一路的吹吹打打,街边看热闹的百姓,还在谈论着前几日庄王府送嫁妆的盛况。
当真是十里红妆,整整一百二十抬,每抬都塞的满满的。
这是自家姑娘,一辈子的所用都置办了个齐全,在夫家的底气那是足足的。
打头的十抬,是皇帝陛下亲自置办的。这不是赏赐,是作为大伯给侄女置办的嫁妆。
郡主礼制的朝冠,镶嵌东珠的钗环首饰,精美绝伦,华贵无比。还有皇庄田地,锦缎皮毛。
足见庄王府和永安郡主的隆宠。
之后,太后和皇后,分别置办了五抬,色泽温润质地上乘的碧玉珊瑚,名家的字画典籍,还有文人一掷千金,只为看一眼的孤本。
那日送嫁妆的场景,足够京城百姓谈论几年了。
喜轿终是抬进了杨府,杨大老爷杨大夫人,也都穿着喜庆的衣裳,坐在首位,接受着亲朋故交们的贺喜。
不少朝臣们今日都旷了工,来杨府喝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