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落魄少年遇和尚(1 / 2)中心蔵之,无日忘之首页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南方的乡镇,周末一个早上,邻村的几小孩子嘻嘻哈哈地在街上走,他们一人带着一条鱼竿,还带着一个桶,显然他们是要去河边钓鱼的。他们路过镇上街边的卖肉店铺,这肉店还有一块当时肉档都不会挂的牌匾,牌匾上刻着“若水铺”三个大字,而这“若水铺”在这镇算是老店了,已存在超过30年了,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这家店。

这帮孩子看到一个老人家和一个少年在店铺卖肉,老人家在收钱找钱,而少年则是在切猪肉,旁边2个大婶正在指指点点地让少年切哪个位置。拿鱼竿的几个小孩知道这个少年正是他们的同学岱藏之,于是一起大喊:“猪仔,猪仔,去钓鱼咯!”在南方,猪仔是小猪的意思,而那些调皮孩子认为他是卖猪佬家的孩子,所以他的外号就应该叫“猪仔”,一开始是班上那些调皮的同学叫这外号,后来班上一些普通男同学也叫他“猪仔”。

但其实藏之的爸爸并非是杀猪卖肉的,藏之的爸爸是镇上小学老师。而藏之现在上初一了,之前在小学时,班上的同学因为藏之的爸爸是老师所以不敢公开叫他“猪仔”。但现在到了初中,那些调皮的孩子就再无忌惮了。

岱藏之懒得理他们,他们都是邻村的几个小无赖,在班上他们也常常捉弄他,其中为首的是村支书的儿子张富,张富常在岱藏之面前开玩笑问他今天猪肉多少一斤,岱藏之特别烦他。

有一次上语言课,老师说课文时,不知怎样说了一句:“宁为鸡头不做牛尾”。张富就起哄大声说:“老师,不对,应该是宁为猪仔不做牛尾”。班上同学哄堂大笑,老师不知所云,而岱藏之则羞得抬不起头。开始岱藏之还会觉得难受,但时间长了就也习惯了,有时候张富他们叫他外号问猪肉怎么卖,他还会跟同学开开玩笑,说同学打9折。

但这次在这么多长辈面前,听到同学喊他外号,他还是低下了头,不理那几个小孩,继续切他的猪肉。

岱藏之在“若水铺”帮忙切肉已有半年多了,平时是他爷爷岱静之看管肉铺,但半年多前他爷爷生了一场大病,身体大不如前,手有时也用不上力,所以父亲就不时让藏之到档口帮爷爷忙,开始藏之是帮忙爷爷做些摆放猪肉、刀具、收钱找钱等琐碎功夫,渐渐地,在爷爷手使不上力时,藏之也会帮忙爷爷切猪肉,但也是切那些没有骨头的肉。

当几个买肉的2个大婶买完猪肉离开后,那几个小捣蛋鬼也远去了。

此时爷爷拿一只猪大腿出来,叫他将肉剔出来。藏之皱皱眉,拿起切肉刀就想动手,爷爷制止他说,你先停一停,接着他将一个卷起来的皮质卷包拿出来,一展开,藏之看到的是七八把不同形状的刀。爷爷说,“你手上的这把是切肉刀,不合适的,你挑一把合适的用”。

藏之看到这么多刀具,吓了一跳,左看右看,拿起一把长长尖尖的刀,然后看看爷爷。爷爷点点头,藏之知道自己拿对刀了,得意地开始切猪大腿,结果一动刀猪大腿一滑,刀就切到藏之的左手,一下子就流血了。

爷爷皱了皱眉,赶紧拿出止血包来,帮藏之左手伤口消毒并绑上扎带。

藏之爷爷这天状态很不错,感觉浑身都有劲,爷爷拿起藏之刚才拿的刀,对他说:

“藏之,你也有十二三岁了,是到拿刀的时候了,我当年也是差不多你这个年纪拿起刀来的。”

岱藏之问道:“爷爷,你也是这个年纪要出来摆摊卖猪肉吗?”

爷爷笑笑摇头,“我是这个年纪拿起刀,但不是切肉,是要跑江湖干活吃饭了”。

然后藏之只见他爷爷右手拿尖刀,左手按住那只还没有剔骨头出来的猪大腿,只见剔骨刀在爷爷手里上下翻飞,不用一会就将猪大腿的骨头剔出来,肉则在一边码得整整齐齐。

这番操作将岱藏之震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没想到他眼里那年老无力的爷爷竟然身手这么矫健,动作如行云流水,剔肉又快又好。好一阵子,岱藏之才说出话,“爷爷,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了?你刚才这番操作好像是表演魔术一样,不止剔肉快还很潇洒啊,你可以教我吗?下次有客人来买肉,我就可以表演给他们看了。 ”

岱老爷子慈祥地看着他疼爱的孙子,笑笑说,“你想学,我当然要教你,但这不是拿来表演的。你听爷爷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爷爷的故事早就应该说给你听了,只是之前你还小,说给你听你也不懂,现在你出来“若水铺”帮忙都有一段时间了,是时候知道一下我们家过去的事情了。”

于是,爷孙俩坐在店铺的凳子上,岱老爷子一边喝茶一边说起那个年代他们的故事:

六十年前,也就是1933年,我永远记得那一年,那一年我13岁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小孩可以依赖的所有东西,包括父母、兄弟、房子、田地。

那一年天灾特别多,年后就是蝗灾,弄得大家都狼狈不堪,损失惨重。接下来到了夏天,有段时间连续下了好久的雨,跟着洪水来了,造成那场大洪水把很多村镇都淹没了,那场洪水来得又快又急,村民大都没来得及反应就看到洪水快速冲过来了,一时间大量房屋、田地被淹,家畜也淹死了,很多村民也在这场洪水中失去性命。

洪水中,一个少年在父母的奋力托举下爬上一根漂浮而下的树干,当爬上树干的少年再想伸手拉他父母时,他父母已沉入水中,不见踪影了。

少年还来不及伤心,就不得不像其它游离失所的村民一样,离开已被淹没了的村子,一路往东逃难而去。他一路讨饭到离家一百多里的怀龙镇,当少年到达这个算比较大的城镇时已是傍晚,进入这个镇第一眼就是镇边上的一间破旧的小寺庙,根据少年的经验,寺庙通常有些余粮容易讨到饭吃。

饿了几天肚子的少年敲寺门也是有气无力的,好一阵子,才有人来开门,开门的是一个老和尚,少年见到老和尚就说要他要出家做和尚。

老和尚问道:“你这么小,为什么要做和尚?”

少年说:“有饭吃”。确实因为那一年好多地方都闹饥荒,讨饭也是很多时候教讨不到,经常要饿着肚子,能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

老和尚叹了一口气,“出家人才要出去化斋的,你这个小孩不是出家人都要出去化斋饭,唉,现在这世道真是难啊。我这小寺庙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其它年轻的和尚都因为饥荒而外出逃难了,你留在这里也没米饭吃啊,庙里就只剩下去年的一些糙米木薯等。”

少年说,“老师傅,求你收留我吧,我能吃苦,有木薯吃就很好了,而且我还能外出找些野菜野果跟你一起吃,我年轻力壮可以照顾你,我家人都在这次洪水中死了,我没地方去了。”

见少年如此坚持,老和尚问,“你叫什么名字?”

少年说,“师傅,我叫岱静之。”

老和尚点点头说,“好名字,名字出自诗经吧。”

少年惊异地问,“师傅,你怎么知道的?名字是我爷爷帮我起的,他是我们镇上的私塾先生,他见我小时候调皮,让我要少说话多学习多思考,然后帮我起名叫静之,爷爷说是来自诗经的一句:静言思之。”

老和尚点点头,默默念:“静言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