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收服工作却毫无进展,这些鄂温克人压根儿不愿意离开这里,更不愿意寄人篱下。鄂温克现任首领直白地对马爌说,在附近方圆上千里的地方,生活着好几万鄂温克人,还有很多鄂伦春人,他们这个村子只是其中的一个。
继续向东、向南,有更多的鄂温克、鄂伦春人,还有更多的达斡尔人,你们既然想招揽人手,不如去其他地方碰碰运气。
因为这些个鄂温克人还非常原始,他们的东西对于华夏部人来说基本没什么价值,所以贸易什么的也就无从谈起了。
探险队出于礼节,临走时给这个氏族村落的人留下了几口铁锅,几把斧子钢刀什么的作为礼物后,就离开了这里。
马爌一行之所以沿途一直碰不到女真部落,原来是因为他们后来的行进路线向北偏了太多,已经远远地在黑龙江北岸好几百里地外了,都快要接近外兴安岭了。这些地方气候极端恶劣,人口当然非常稀少了。
得知偏差后的探险队调整方向,直接向东南甚至接近正南方向而去,很快就接近了黑龙江北岸,这次探险队运气不错,遇到了一个正在遭灾的达斡尔部落。
经过了解,马爌才知道,原来达斡尔人压根儿就不认为自己是女真人,也不以“索伦”自称,而是自称“达呼尔”他们说的是一种类似蒙古语的语言,和东道草原的蒙古语勉强可以简单沟通。
这些达斡尔人要比野人女真的文明水平高得多,他们不是纯粹以渔猎为生,而是一种畜牧、渔猎和粗放农业相结合的定居生活。
但正因为他们不是纯粹的渔猎民族,使得他们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纯粹的渔猎和游牧民族,一旦遭遇牲畜大量死亡和农业歉收后,他们的高人口密度就会导致大量人口陷入饥荒,这也算是为进步所困吧。
去年的情景恰巧就是如此,严重干旱和低温,导致达斡尔人庄稼基本绝收,冬季的严寒低温和白灾又使得他们的牲畜几乎损失殆尽,进入春季后,冬天冻死的牛羊尸体已经吃完。
往年他们可以依靠奶制品和剩余粮食熬过春季,今年却因为没有牲畜可以挤奶,去年粮食又基本绝收,导致此时的达斡尔各部陷入了严重饥荒。
相比原始民主制的鄂温克人,这些达斡尔人早已进入阶级社会,有成熟的组织机构。
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在整个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向东直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再至东南的精奇里江等黑龙江支流,由于土地肥沃,牧草丰美,聚集着的大量达斡尔人,已形成了很多定居的村屯堡寨,无数达斡尔人聚族而居于此。
在这一带的黑龙江南北两岸及各大支流,几个达斡尔大部落建造了雅克萨尔、多金、铎陈、阿萨金、额尔图屯等大木城,开垦了大量耕地。他们粗放农业为生,总人数大约有三万多人,是整个黑龙江两岸经济文化最先进的民族。
马爌等找到达斡尔汗王“博果尔”,向他详细介绍了华夏部,展示了华夏部武器的强大,文明的先进,诚恳邀请达斡尔人去北华避难。
马爌说:“在北方,所有的定居民族都是兄弟,华夏人一定会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达斡尔人,若是达斡尔人不能适应北华的生活,马爌以北华大汗太子的身份(为便于对方理解,马爌称马林为华夏部大汗)向博果尔保证,达斡尔人随时可自由离开。”
马爌进一步解释道,华夏部虽然非常需要人口,但也明白强扭的瓜不甜,一定会遵重达斡尔人的选择。
在十几天的说服过程中,饥荒越来越严重,达斡尔人派出狩猎队虽已经竭尽全力,但各部每天捕获的那点儿猎物,对于黑龙江南北两岸几万挨饿的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此处黑龙江大规模解冻开河要到五月份,而流凌结束后全面开江基本要到五月中下旬了,所以大规模捕鱼也是不能,就算能熬都开江,这几万人也没法仅仅依靠捕鱼打猎维持生存。
此时,部分达斡尔老人已经自觉停止进食,一边给年轻人留下更多生存机会。这是北方民族的惯例,一旦遇到灾荒,劳动能力弱的人会最先被牺牲,所以汉文史上才会有北方民族“贵健壮、贱老弱”的记载之说。
终于!博果尔汗撑不下去了,再一次部落大会上,各部头人们也一致同意暂时先去“兄弟般的华夏部”度过这艰难的时刻。
随后的准备工作就很快了,马爌建议,除了迁徙路上吃的食物、牲畜以及贵重财物和随身衣服外,其他的一律丢弃,华夏部暂时粮食虽然也不足,但肉和奶还是足够的。
马爌向达斡尔人明言,除了粮食外,北华其他生活物资都不短缺缺,唯独房子不是很足,一下子多了三万人,短时间不能集中安置,需要暂时分散到各处的村屯去居住。(达斡尔人因基本定居,所以有帐篷的家庭不多,房子是刚需。)
马爌心说:“我可是先把丑话说在前面了,既然到了北华后分散居住,将来即使你博果尔汗想走,但能不能令已经适应了北华安定生活的部众跟从就不好说了。
马爌认为,一旦适应了华夏部相对更有保障的生活,相信底层的达斡尔民众就是用脚投票,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留在北华,想要离开的恐怕主要是贵族头人们。
其实在探险队出发前,就已经对可能需要的房屋进行了安排,在华夏部三城周边各村屯又建造了不少木屋,这三万达斡尔的居住挤一挤基本没问题。
达斡尔人决定了要去北华后,他们的行动效率还是很高的,博果尔安汗安排手下很快就通知到了所有部落。
别看这部达斡尔才三万多人,而且在北方民族中算是居住比较集中的,但他们的居住地域相对关内汉人,依然辽阔得惊人。这三万多人沿着黑龙江两岸的各个河谷、山谷延绵散布了三百多里。
没办法,在此时的大北方地区,土地的承载力实在是太低,加上农业技术落后,不得不依靠大量土地才能维持生存。
一切敲定后,马爌安排了几个精壮手下,骑快马回华夏部报信,预先安排好房屋、食品等。
而且从此地回北华的路途遥远,达斡尔人又是举族迁移,老弱众多,又正在饥荒中。所以需要北华方面派出接济队伍,携带食物等尽量远的前往东方接应达斡尔人。
这边达斡尔人集结开始出发不表。
马林、刘源及众将领得知消息后大喜,一下子又得到三万多骁勇善战的部众,其中的精壮男子怕是也有五六千人,咱华夏部在北方的生存又多了一份保证。
要知道,达斡尔人的悍勇,对于马林等久居辽东的人来说可是都有所耳闻的!
回来报信的人又把马爌建议分散安排达斡尔人的想法也和众人说了,刘源等人听后具是称赞。
“四公子真是大才啊!这次若不是四公子出马,怕是也不能如此轻易就招到三万多达斡尔人……”北华将领们交口称赞道。
马林一边谦虚着,一边笑纳。一边命人立即组织人马带上物资前去迎接达斡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