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杞公子安(2 / 2)春秋:杞人不忧天首页

周武王攻克殷商,寻找夏禹后人,找到东楼公,封于杞(今河南杞县)地,这便是杞国的来历。

至于封地和国都为何不一样?

还不是中原地区大国卷王太多,且暴躁,动不动灭国。

软弱的杞国君民卷不动,只好搬家到今天的新泰地区——喜闻乐见的“杞人忧天”出处。

杞国国人(城内为国人,城外为野人)担忧君主不贤明的时候,天塌了,据说连着被流星砸了两次(新泰有发现陨石坑),属于老倒霉蛋了。

君主不贤明,老天都看不下去,降下天罚,杞人更担忧了。

故事后来被列子这个老六听说,记在小本本上(《列子·天瑞》),用以地域黑(春秋时期地域黑相当严重,因此造了不少成语),久而久之就成了贬义词“杞人忧天”。

杞国安稳不久,鲁国不乐意了。

作为一个具有强迫症的大国,鲁国决不允许自己完整的国家版图漏一个洞,于是总是欺负杞国,敦促杞国赶紧搬家滚蛋。

要说被欺负,杞国是专业的,欺负别人抢地盘?不好意思,不在能力范围之内。

就这么耗着吧,只要不要命,杞国人民没什么接受不了的。

鲁国不出意外被杞国逼疯了。

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7年),忍无可忍的鲁桓公出兵,帮助杞武公攻打淳于国(也叫州国,这个国家根据国都定国名,国都淳于,叫淳于国,国都改成州邑,叫州国),把淳于国君吓跑到曹国(今宇宙曹县附近)求庇护,占领淳于国全境。

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6年),淳于国君打死不肯回国的行为,宣布淳于国正式灭亡,杞武公也因此功绩得到谥号——武,杞国迁都淳于,改名杞城,成功借壳上市。

杞武公正是姒安的爷爷。

杞国搬走后,鲁国强迫症被治好,不再欺负杞国,毕竟是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夏禹后裔,面子还是要给的,事后两国关系还挺好(只有淳于国受伤的世界达成了),杞国也顺利抱上大腿,成为鲁国附庸国。

放下书简,姒安沉默好久……历史真有趣,现实真离谱。

夏氏全称——姒姓夏氏,是姒姓的分支,通常只有大宗可用姓,小宗称氏。

可是春秋时期姓氏复杂而乱,什么说法都有。

这也导致始皇帝称嬴政,也有人称他赵政、甚至秦政的原因。

始皇帝一脉姓氏为嬴姓赵氏,与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为分家兄弟,始皇帝又在赵地当质子,不继承王位的话,叫赵政没毛病。

后来继承王位,成为大宗,也可以叫嬴政。

又因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不称嬴姓,称赵氏,例如赵武灵王赵雍,同是一家兄弟,有人认为始皇帝不应该称嬴政,而是称秦政,等于独立一氏,即嬴姓秦氏。

最后,秦国灭赵,统一六国,担任嬴姓大宗,叫做嬴政才算合情合理,再无异议,这也是历史书称其为嬴政的原因。

不过秦朝二世而亡以后,有部分后人改姓秦避祸,也算圆了嬴姓秦氏说法者的一个梦想。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就是这么复杂。

所以秦汉之际(具体时间不确定),统治者把姓氏统一了,按照始皇帝的性格,这事说不定就是他老人家干的,可惜史书没有具体记载,真相只有时间知道了。

说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夏似安魂回老祖宗了。

这个结果,除非夏似安不打算认祖宗,而且再穿越回现代赴死,否则没理由不接受。

“如此已是最好的结果,”夏似安叹了口气,“从今以后,我就是姒安(后文统一这个名字,不再用夏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