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洪武(1 / 2)世子很皮首页

荆州城里果然繁华,街上百姓衣衫齐整,神情从容安逸,连路旁卖力气的力夫们也都面带笑容,并无愁苦之色。

临河桥畔,栏门移去,停泊一夜的大船小船争先恐后驶来,交织如梭。才过栏门,又要小心翼翼地避开迎面而来的船只,船老大不停地大声吆喝,呵斥之声不绝于耳。

朱久炎兴致勃勃地看着城内的各种喧嚣热闹。宽阔的大街铺着大块平整的青石板,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耳中听着商贩们用各种方言叫卖,船老大和搬运工整齐的号子,官差的叱喝,百姓的还价,还有不知哪里传来的女人叫,孩子哭,车逐马喧,好不热闹。

湖湘胜景,由此可见一斑。

朱久炎越看越感兴趣,忽然闭上眼,深吸一口大明的人间烟火之气。

“真乃繁华盛世,锦绣山河啊!”朱久炎非常满意,荆州可是湘王封地,自己出生的起点很高,信心瞬间高涨。

一路行来,百姓纷纷闪过一边,垂头躬身给队伍让道。

朱久炎以前是个体育老师,是芸芸众生当中的普通一员。现在的他却是天潢贵胄,锦衣玉带,端坐于车上,前后都有侍卫、军队拱卫,路人纷纷走避,车旁的文武官员紧紧跟随,看向他的目光都是仰视的,充满敬畏和羡慕,令他十分感慨。

一路走来,朱久炎居然没有发现一个乞丐,说明大明的百姓颇为富足,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安稳的日子。以前他一直以为朱元璋残忍暴戾,大肆杀戮功臣,铲除异己,肯定是个喜怒无常,杀人不眨眼的皇帝,而当朱久炎了解到朱元璋颁布的政策,结合平时见闻,他发现,朱元璋很痛恨贪官到了极点!

这和朱元璋极其困苦的早年生活有很大关系。对于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一律格杀勿论,决不宽贷。

他大力整治官场,打击和处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反腐反贪的坚强决心和铁血手段矫正、震慑了洪武一朝。(明朝因为大量留用了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跟朱元璋起家功臣,这批人中,因为有不少开国功臣都有恃无恐地贪赃枉法,如此,朱元璋又该怎么办呢?他的选择是绝不姑息,严格按照法律办事)

但他对老百姓却非常宽厚仁慈,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

比如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当一位官员被朝廷稽查,只要有很多老百姓们为这位官员伸冤求情,朝廷都会二话不说,直接官复原职;当一位官员不被百姓认可时,老百姓可以用《大浩》直接把这位官员押送到京城治罪。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那些孝子孝女年老时还可以享受特殊待遇。

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养济院收养的孤寡,官府每人每月给太仓米三斗,每年给甲字库布一匹,相当于后世的低保。(注:也有了富户骗领的现象,古今如一)

这些孤老去世后,朝廷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葬入免费公墓——养济院。

他“佑贫抑富”,穷人家卖子女的,官府出钱收买,同时安排富人收之为佃户,并鼓励富户贷米给穷人,国家以免富户杂役的形式来承担利息;粮食张价时,官府开仓平价卖米以平抑米价,并提前发给各级官员俸米以压米价;外出的饥民回到家乡以后,官府按日发给口粮,国家则办公共工程以安置流离失所之民……

他还为六十岁以上老人封爵、赏酒赐宴和米面粮油,老人超过八十岁的为里士可获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者,加帛一趸”,对民间的喜怒哀乐有一种感同身受。

在国家税赋方面,不仅农业轻税,商业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对于小摊小贩,则一律免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正如,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总之,朱元璋从来都没有亏待过普通老百姓,对官员们管制严厉,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没饭吃的,国家给饭食,而且全国各地都得这么做,居养院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他建立了相当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其中包括专管赈济救治瘟疫和主管医药的惠民药局,以及遍布大明每一个州县、负责抚养孤儿的育婴社和免费医院——漏泽园。

他训诫官员:“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在复兴文化和教育方面的事例非常之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