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是臣见识浅薄了,如今我大明的国策,确实到了改变的时候,如果再不做出改变,我大明江山随时倾覆都有的危险。
可笑老臣往日里,总是瞻前顾后,考虑的太多太多,反而让局势越发的崩坏,自己也不得不引咎辞职,结果让先帝被奸人所害,实在是愧对君恩。
天佑我大明,能有陛下这样英明果敢的明君出现,如果陛下的政策能够覆盖整个大明,或许我大明真能打破王朝不过三百年的命数。
老臣虽然年迈,可也想为我大明社稷再贡献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哪怕留下万世骂名,老臣也在所不惜。”
作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那些官员对木匠皇帝的不满,他又怎么会不知。
这些东林党人在被魏忠贤压制过甚时,曾经也曾试探过孙承宗,想要行武宗旧事,不过被他狠狠地惩治了一番,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两面不讨好,不得不回家养老。
“师傅说的是哪里的话,那些人虽然是一盘散沙,可势力却空前的强大。
如果不是曾经有位高人给朕讲过破局之法,朕的命运,大概也是被那些人愚弄,最后身死国灭,成为我华夏的罪人。”
听到孙承宗的话,朱由检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位老大人真的是一心为国。
就像后世里,那些出身富贵却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为了让国家富强,百姓能过上人应该过的生活,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先辈们。
正是有无数的华夏儿女,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为了这个民族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一切,才让古老的华夏,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已久屹立在世界之林。
“陛下的所有决定,老臣都会尽力支持,老臣有几个不成器的子孙,如今也已经成年,老臣希望能把他们也放在陕北陈锦时那里,为我大明江山永固,出上一份力。”
孙承宗听到这话,不光是表态以后会全力支持,还准备把自己的子孙也送到陕北那边,参与到变革之中。
“好,就依师傅所言,让朕的那些师弟师侄也去陕北。”
朱由检并没有觉得孙承宗把那些子侄安排到陕北,是为了安插钉子,或者是为了抢功劳。
毕竟陕北那边如今并不是多么的安全,陈大他们也是正巧碰上了固原兵变,才有机会趁机做大。
而且陕北是苦寒之地,不光是要面临官兵和地主武装有可能的围剿,还要面对关外蒙古人的威胁,并不是什么好去处。
从后世有过一趟的朱由检也知道,高阳血战,孙承宗的那些子侄哪怕是以前从未摸过兵器,也都是奋勇抵抗建奴,最后满门殉国,绝对是一门的忠烈。
“只是这三边总督的人选,不知陛下有和安排,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老臣愿意去固原坐镇,正好也可以照拂陕北的陈锦时。”
在确定了陕北真的是崇祯皇帝布局后,孙承宗才顾得上自己这次来的另一个目的。
“师傅不必担忧三边总督的人选,而且哪有堂堂首辅,下放到地方的道理。
朕觉得有一个人就很合适三边总督这一职位,师傅你可知杨鹤,杨修龄?”
对于孙承宗的建议,朱由检自然是不会同意,首辅这一位置,如今最适合的人选就是孙承宗,他哪里舍得放人。
而且有杨鹤这样的大才在,怎么能够浪费,只要把他派到陕西那边,陕北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杨修龄老臣自然是知道的,此人倒是一个直人,颇不被同僚所喜,万历年间就在辽东事宜上,因为说话得罪人,在朝中待不下去被迫辞职。
到了先帝时被召回京师,不过没多久就因为受到熊廷弼的牵连,再次去职,如今已经他也是刚回朝不久。
其人但也算是清廉,能力也是尚可,不过老臣觉得这杨修龄从未真正的掌控过兵事,而三边总督责任重大,恐怕不是杨修龄能够掌控了的。”
听到朱由检说让杨鹤去做三边总督,孙承宗不由得担忧道。
明朝的官员有个通病,那就是喜欢夸夸其谈,嘴上喊的厉害,真到了事上,反而是空无一策,哪怕是有点操守的,到时候也是自杀了事,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不过这也不怪他们,要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地方,外行指挥内行,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称之为灾难。
“师傅不必担忧,如今蒙古自顾不暇,早已经无力南侵,陕西那边如今面临的难题,都是民乱。
而杨修龄此人一直宣扬要朝廷培养元气,必不会大动干戈,定是以安抚为主,这正好给了陈大发展的机会。
就算是其他的乱匪趁机做大,也可以交由陈大他们去剿灭,不会对大局有什么影响。”
对于孙承宗的担忧,朱由检并不是很在意,陕西这地方,不推行变革,早晚都会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给打烂。
不过不破不立,只要在那些乱匪刚起事,还没有迫害普通百姓的时候,就出手剿灭,并不会让陕西元气大伤。
“既然陛下觉得可行,老臣这就去内阁,与其他的辅臣商议,派遣杨修龄去陕西,出任三边总督。”
想到陕西还有朝廷的一支秘密精兵在,孙承宗也放下心来,向朱由检告退后,就前往内阁。
很快一道召令就火速出炉了,接到召令的杨鹤,虽然有些忐忑不安,不过还是坦然接受了。
正好,他可以在陕西实行自己的理念,让朝廷看到,只有自己的办法,才可以让大明重新恢复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