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能人辈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曹操三父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甚至就连女角貂蝉、大小乔,都那么让人难忘。
在这一群过于显眼的人中,有一些本来也很厉害的人,
似乎就不太经常有出场的机会,但他们同样是顶级人物,比如陆逊。
陆逊本名陆议,出身吴郡陆氏的陆逊,东汉建安八年(203年),
入孙权幕府,成为吴国智囊团的一份子。资料中对陆逊的定位是:
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但是比起这个定位,
陆逊的热度和名气似乎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稍逊一筹”,
没有人因为他太有才而被气死,也没有人苦苦等待希望拉他入伙,
陆逊显得那么不显眼,又是如何获得“家”这样的头衔的呢?
首先陆逊并非泛泛之辈,他来自江东江东大族,
在那个年代的江东有四大姓:顾氏、陆氏、朱氏、张氏,陆逊的祖父、
父亲都做官,但不幸的是少年丧父,但好在有祖父带着他,
就这样出生在华亭的陆逊跟随着在庐江做太守的祖父到舒县去读书了。
不仅丧父,成长过程中陆逊还经历了战乱。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年初,因为袁术和自己的祖父陆康不和,
所以派遣孙策打了过来,陆逊的祖父也不是软弱的人,死守两年不肯投降,
但无奈实力还是有差,最终大本营被攻克了。
这之后仅几个月,祖父陆康也因病去世了。
接连遭受丧父、失去祖父的打击,这个时候的陆逊也还只是个孩子,
不过在祖父去世前也打点好一切,早早地将陆逊与亲属送往吴郡。
而战乱中家族人因为饥荒死地死伤的伤,
这时候仅有自己的小叔叔陆绩陪在身边,
说是叔叔实际上他是自己爷爷最小的一个儿子,年龄比陆逊还小六岁,
所以这个时候真正挑起家中大梁的还是陆逊。
但当时论名气,陆逊是不及自己这个小叔叔的,吴县人士中,
陆绩和顾邵以博览书传最为知名,陆逊、张敦、卜静、吾粲稍逊一筹。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因为孙策被刺而上位,
这个时候他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招贤纳士。
这个时候已经二十一岁的陆逊就走到了孙权的面前,成为幕僚集团的一员。
陆逊曾主持文秘工作,但在他做海昌县令时,
面对海仓遭遇的突如其来的旱灾,陆逊他开仓赈济贫民,组织生产自救,
缓和了灾情,这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陆逊的才能和为人,他的做法也收获了大波民心。
除了做文职安抚百姓,陆逊上前线也是一把好手。
首先陆逊特别会招兵买马,短时期内就在吴郡、会稽、
丹阳一带招募了两千余人成为自己的部队,而后率领军队就去征讨,
盘踞在会稽山一带造反多年的大帅潘临了。
这一战,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
他的才能被进一步看见,也因此被提拔为定威校尉,手握更大的权力。
也因为这次的出色表现,孙权对他很是欣赏。
一来是器重他的才能强强联合,二来也是为了留住人,
孙权一个激动一下就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陆逊,
并且许多军国大事都爱找他商议讨论,此刻的陆逊也就从一个普通的幕僚,
真正开始展现出自己谋士的智慧和能力了。孙权对陆逊信任,将他引为近臣,
陆逊也很走心地为他谋划。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陆逊向孙权从当时天下英雄各据一方相持争雄,敌人窥测时机的时局出发向孙权建议,
要战胜敌人平定战乱,手里必须有大量的人马这是成事的基础,
因为原先的种种,依山据险的山寇又与孙权这方怀有旧怨。
此刻他们所处的情势就是内乱未平,难以图谋远方,
所以想要去开疆破土更大范围地打败敌人,就应当挑选精锐兵卒扩充军队。
孙权一听陆逊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于是就任命他为身侧的帐下右部督,
统领帐下亲卫部队,授给陆逊戟戟,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
就这样陆逊因为自己的脑子和几句话又升职了。
但在陆逊的生涯中,像征讨山贼收买民心、日常出出主意这种事都属于是小打小闹,
陆逊最大的能耐还是在他以自己的智慧打赢了刘备。
在三国之中提及率较高的是蜀汉和魏,东吴似乎在人才、军备等各方面都差一个层次,
但其实东吴也有自己的优势,东吴的水师力量十分强悍。
几代水师领导,都深知水战,这些人拿出来也都赫赫有名周瑜、鲁肃、吕蒙,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陆逊,而真正将东吴送上王者之位的也正是陆逊。
周瑜虽然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但这位大名鼎鼎的儒将36岁就生病去世了,
英年早逝太可惜。周瑜死后鲁肃接替他,自幼丧父的鲁肃为人豪爽想要建功立业,
虽然他被称为东吴最厉害的人,但实际上在这四个东吴能人中,
陆逊是唯一真正获得大都督这一职位的。
从能力来讲周瑜、吕蒙、陆逊的军事指挥能力都很强,
但相对于建立了“不稳定的三角对立”、不主张外交的吕蒙,
又或者“联刘抗曹”外交想丢宽松的周瑜,陆逊有一种集几个人之优势于一体的感觉。
陆逊看到大环境的现实状况,
于是采取了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到“稳定的两强抗一弱”的整体策略。
战略规划上陆逊的“限江自保”虽然听上去有些保守,但他的自保不是要偷生,
而是重在“与民休息”,所以看上去有些认怂实际上是积蓄实力和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