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控制顺差。
吴国承诺将不低于年度贸易顺差的五分之一,用于购买相应王国的商品或者投资工业、农业、教育、慈善。
……
1784,世界无战事。
三大条约的签署让无数人欢欣鼓舞。各国主流报纸极力吹嘘:一个崭新的、富裕的、文明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欧洲多个阶层对吴国的好感到达巅峰。
原因很简单,
战争结束了,王室就没有理由继续征收战争税。
自由贸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收入。
所有人都获益。
究根结底
人的立场,是基于自身的。
……
欧洲各国王室对吴国的态度很复杂很微妙,可以概括为: 4分友好、 4分忌惮、 2分羡慕。
未来格局看不清,但共识是——挑战和机遇并存。
在过去的数年内,
欧洲主要王国均直接或间接卷入北美战争,筋疲力尽,财政窘迫,内部矛盾巨大。
当前,各国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所以,欧洲强国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和吴国主动翻脸。
他们需要金钱流入,安抚愤怒的市民和不满的资本家。
三大条约是众望所归。
乔治三世以领头羊自居,毕竟是撒克逊人带领各国一起向吴国“施压”,为大家争取到了利益。
……
不过,欧洲王室打死也想不到。
并不是他们施压成功,而是吴皇早有此意。
李郁巴不得营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格局。大家搅合在一起,就很难分清彼此,很难割裂了。
李郁的脑子里装的不是斗争思维,而是共赢思维。当然,虽是共赢。实际上还是我大赢,你小赢。
殖民地共享、移民自由
这都不是事。
你来 50万移民,我去 100万移民。
你来 500万移民,我去 1000移民。
你来 5000万移民?
游戏结束了!
……
历史上有无数狂人想征服世界,他们的征服=杀戮。
李郁的征服也包含“杀戮”,但不多。更多的是建立一个对我方最有利的秩序环境,让别人臣服,而不是搞大物种灭绝。
帝国的土地年年产出茶丝瓷,源源不断的换取别国的真金白银。
我方资源无限。
敌方金币有限。
我方只需维持唯一国地位,就能源源不断的吸敌方的资源。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经营得当,帝国将维持世界中心 300年。
……
对他国,大体分 3种类型。
一,你有利用价值,但是你拒绝和我合作,我会出手揍你,揍到你服输为止。
二,你没有利用价值,也没有挡路,我懒得搭理你。
三,你没有利用价值,却执意挡路,我就灭了你。
欧洲诸国基本属于第一类。
可以谈,可以打,可以签合约,可以做生意。
罗刹属于第三类。
永远蹬鼻子上脸,打轻了不服,打重了记仇,只能将其打回 16世纪的公国。
……
《苏州条约、《伦敦条约签署之后,吴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出海狂潮。
移民口号喊的格外响亮。
想挣钱养家吗?
搭上朝廷的致富海船。
到北美去,薪水 5倍, 2年升一级。
到南亚去,薪水 4倍, 2年升一级。
到吕宋去,薪水 3倍, 5年升一级。
出海吧,去做人上人。
……
一次史无前例的移民运动席卷帝国。
招募计划针对以下人群:文官、军官、士兵、工人、书生、小商贩,不论地域不论出身。
要求很简单:
有家室家族庞大优先,年龄 30岁以下,身强力壮。
李郁很清楚,殖民地一代忠诚,二代叛逆,三代翻脸不认人。
天高皇帝远。
他们背后的家庭家族是一根纤细的风筝线,隔着万水千山,对风筝保持微弱束缚。
未来,
吴国殖民地人员配置将分:流官、定居民、驻军三类。
流官 5年一换。
驻军 3年 1换。
帝国要限制殖民地居民的上升通道,限制其成为行政官,而是往技术人员、农场主和贸易商的路线上发展。
论制衡,李郁是专业的。
这些手段只是寻常,不寻常的暂时藏在工具箱里。
……
此外,吴廷还做了几件小事。
第一,
保护国参战仆从军 5000余,幸存下来的 2000人每人赏赐金币 50枚,银币 50枚,军服武器一套。
从其中挑选 400人,送至士官学校昆明分校就读,学制 1年半,学汉语、学军事。
毕业时赐予佩剑配枪,授予帝国陆军准尉军衔,外务部使节护送归国,当面向各国君主推荐,要求重用。
掺沙子。
埋种子。
李郁要求外务部,密切关注这批种子的发展情况,保持联络
……
第二,
在保护国驻军,一应开支必须由所在国支付。
历史“被保护”的欠账必须定期偿还,拿不出现钱?没关系。可以拿矿产、特产、牲畜、女子抵账。
总之,
穷没关系,但必须有个态度。
如果态度不端正,王位立马不保。虽然儿皇帝不好听,但想做的人数不清
这个方案不错,
高丽王国每年偿还 2000名少女和 500匹马。
扶桑王国每年偿还 2000名少女和 500名流浪武士。
安南是煤、铁、木材。
暹罗是锡、铅。
缅邦是铜、玉石宝石、木材。
其余各国是大米和海产品。
……
第三,
要求各个保护国派出不低于 20名本国贵族少年到吴国深造。这批人会在文官学校、士官学校轮转。
打造一批可以施加影响力的殖民地精英阶层。
和以上2条一样,都属于阳谋。
天子当行阳谋,堂堂正正的下棋。无论你如何支应,都是螳臂当车。
……
第四,
在部分边境省份,如云南、广西、西域成立陆军少年军校。
吸纳 79岁贫寒农家子弟入学,包食宿、学费、服装。
入学即授予士官军衔,享受相应等级的军饷,学制 6年, 4年在校, 2年军营轮转,主修军事,辅修文化。
东山士官学校是帝国的黄埔军校,但李郁并不满意。
入校时都是成年学员,他们在社会浸润的时间太久了,沾染了许多洗不掉的时代烙印。
少年军校则不同。
边境农家子弟,思维纯粹。
79岁,是个很好的年龄,开始懂事,但未曾定型。入校前的窘迫生活和入校后的尊严生活对比,将产生最纯粹的忠诚。
毕业后,给帝国陆军陆军注入新鲜血液。
……
第五,
陆海军扩编。
陆军增加 50个独立步兵团每团 2500人,从北方各省募兵。
海军增加 10000名本土水手,从福建和广东沿海招募。增加 1000名外籍规化水手,全球招募。(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