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的时候,懂得太多,也不全是好处。
懂的太多,就是博学。
博学,则精力必然分散。
把人有限的精力,分散到博学的各个领域,就很可能导致,每个领域都不太精专。
这就是,博学和精专之间的思辨!
是博还是精,这个问题,不管在什么时期,经常都会被人们,拿出来讨论。
当然,如果能够像苏东坡一样,既博学又精专,成就一位“通才”。
那就最好不过了!
苏轼,苏东坡,博学多才,广泛涉足各个领域。可几乎每个领域,他都能做到出类拔萃。
比如诗、词、文章、书、画,乃至于美食,他皆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天才到这般程度,真是令人叹服!
不过,如果做不到苏东坡那样。
在博学和精专之间,大多数人还是觉得,精专更好一点。
因为常人都知道,人要有一技之长,再扬长避短,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竞争。
相对而言,博学却不精专,就遭到了很多非议。
有个贬义词,“博而不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人世间,哪有什么,一概而论的道理!
根据“短板理论”,木桶能盛多少水,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假如说,比较一下,哪个木桶,盛的水多。
就算最长的那个木板,再怎么长,又能有什么用?
事实的情况,通常就是,倘若不能博学,采众家之所长,然后触类旁通。
那么所谓的精专,也就不够“精”、不够“专”!
而倘若只是博学,或者说懂得多,最终也就是个“万金油”!
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玩不转!
总而言之,除了像苏东坡那样的天才人物,寻常人还是要在博学和精专之间,找好平衡点。
待到陆静之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理智又重新占领高地之后。
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羚羊挂角,想到了这个思辨的问题。
此时,可能牛儿,都意识到,两位主人的情绪不太稳定。
所以,哞圣儿便没有了,方才跳脱了姿态,改为慢吞吞的晃悠。
把头压在慧娘的肩膀,陆静之就这么紧紧的贴着她。
两人一时无言,沉浸于谧静的氛围之中。
月光之下,嗅着慧娘身的香气,陆静之就感觉到,自己的心,正在有力的跳动着。
而在这颗心旁边,好像还有一颗!
随着此心跳动,彼心也在跳动。
恍惚之中,竟不知,此心是我心,还是彼心是我心!
大概,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仁心感通”吧!
有人说,人体是一个极为精密的仪器,每个细胞都在坚守各自的岗位。
但是,这个有情感的仪器之中,最为精密的,还是那颗心。
这心不是心脏,而是超越现实的人心、人性!
生物学或社会学,将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是根据会不会使用工具、会不会用火……
可研究这些学科的人,他们考虑过人性吗?
懂人心吗?
真正将人类和动物区分开来,还是人的那颗非器官的人心,也即是人性!
说来可笑,数遍几百个学科,阅遍浩如烟海的知识,竟没有一门学科,来研究人类之所以为人的那颗人心。
哪怕是心理学!
或许,也就在儒释道的领域,有那么只言片语。
而人心的精密,人性的通神,甚至可以说,达到了神奇、超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