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宇宙秘密的推测
第二世界春秋世界的新秦岭冷湖镇外五十公里,时空门观测基地。
几只低头啃食生草的野兔突然竖起耳朵,它们感受到地面传来的异常震动。
前方那座银白色拱门形建筑裂开了,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大拱门“的设施,此刻正喷涌出诡异的蓝色电弧。
“立即切断纠缠场!“
实验总控室里,王立明研究员对着通讯器大喊。
监控画面中,直径三米的环形装置正在高频震颤,连接超导磁体的管线接连爆出电火。
一百公里外的民众联盟国家高能物理实验室地下三十米,时空门项目指挥中心。
数据监测员林雪突然拍桌:“冷湖那边场强度读数突破阈值!“
项目负责人陈之瀚教授快步走到主屏幕前,三维全息投影显示着复杂的洛伦兹曲线,原本稳定的克莱因瓶拓扑结构正在扭曲。
“是时间流速差导致的量子退相干!“他立刻认出这种只在理论中出现过的现象。
“备用电源还能维持多久?“陈教授转向能源组。穿着白大褂的工程师额头见汗:“火力发电厂堆输出功率正在衰减,最多还能支撑两分钟“
突然所有屏幕同时闪烁红光,刺耳的警报声中,林雪调出最新数据:“时空门两端时间流速比达到1:86400!冷湖现场出现宏观量子态!“
“启动紧急停机协议。“陈教授声音沉稳,“通知冷湖组全员撤离至五公里外掩体。“
此刻基地内王立明正带着团队做最后努力。
透过防辐射玻璃,他们看到实验舱内出现诡异景象:悬浮的信标石板在慢动作旋转,而旁边飘落的纸片却快如子弹。
这种违背物理常识的画面,正是时空门两侧不同时间流速的直观证明。
“原子钟同步失败!“助理研究员的声音带着颤抖,“a端时间流逝比b端慢八万六千四百倍,相当于门内外每秒对应二十四小时.“
突然整个建筑剧烈震动,环形装置迸发出刺目蓝光。
当众人踉跄着逃出实验室时,身后传来闷雷般的轰鸣。
回头望去,实验舱已笼罩在诡异的球状光幕中,积雪在接触光幕的瞬间,一半保持固态,另一半却汽化成白雾。
三天后的事故分析会上,陈教授展示着最后时刻的数据:“虽然实验被迫中止,但我们首次观测到宏观尺度的时间流速差。这次能量失控反而验证了爱因斯坦场方程在强引力场下的特殊解.“
窗外,夜空亮起奇异极光一直持续着。
有年轻研究员兴奋地举起相机,却被王立明按下镜头:“记住,我们不是摄影师,这里充满了危险,下次实验必须解决量子退相干问题,否则时间流速差超过十万倍时,任何物质穿过时空门都会发生核嬗变。“
深夜的值班室里,林雪整理着实验日志。当她翻到某页异常数据时突然愣住——在时空门关闭前0.3秒,监测系统曾记录到27克的未知质量凭空出现又消失。这个数值恰好相当于一只麻雀的重量。
林雪用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六个字:“这是个快宇宙!”
也就是说第二世界的时间流速是远快于第一宇宙的,现在的趋同只是因为两个世界联通了。
第n次试验。
雪线之上,冷湖暗物质观测站的量子实验室里,三十六台铯原子钟正在发出蜂鸣警报。
陈教授的手指悬在紧急制动按钮上方三厘米处,液晶屏上跳动的红色数字显示着两个宇宙的时间流速比从1:100骤降到1:87。
“保持2型通道功率稳定!“他的声音穿透防辐射玻璃,在实验舱内激起一片忙碌的脚步声。透过观测窗,能看见悬浮在真空腔中央的时空门发生器正泛着幽蓝的光——那是个由超导线圈环绕的微型虫洞,直径仅0.3微米,却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维度。
数据监测员林雪突然指着全息投影惊叫:“教授,b宇宙的碳14衰变速率正在加速!“
三维图谱中,代表两个宇宙时间流的金色光带如同两条交尾的巨蟒,在绝对参考系的坐标网格中缓慢绞合。
地下一百米的主控室里,计算机组突然爆出电火。李少校扯下烧焦的接线头,转头对通讯器喊道:“引力波探测器检测到时空曲率震荡,强度已经超过理论值二十个数量级!“
陈教授的太阳穴突突直跳,实验室的氦气循环系统发出轻微嗡鸣。
他无意识摩挲着白大褂袖口,想起论证会现场让他喉头发紧——三个月前在布尔歇湖畔,反对派代表曾用激光笔指着他的鼻尖:“你们在制造时间维度的切尔诺贝利!第三世界秦岭就是前车之鉴!“
在第一第二世界的人们一直不知道在第三世界发生了什么,唯一知道的消息是一向准时联通的时空通道,在第三世界派往科考船去第四世界的当天,就再也没有联通过。
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此刻全息屏上的数据正印证着最危险的预言:a宇宙基准流速:1.000标准年】b宇宙连接态:47.326→39.774→33.591】趋同系数:e^(t/t),t=2.718小时】
当红色紧急按钮被拍下的瞬间,实验室的铍铜合金地板突然泛起涟漪状波纹。
时空门发生器喷涌出的伽马射线暴让防护玻璃瞬间雾化,量子涨落监测仪的钕磁指针在表盘上划出科赫曲线——这是时空曲率畸变的特征信号。
实验继续。
滞留在第一和第二世界的原第三世界的科研人员,唯一回家的机会只有利用唯一仅剩的石板信标继续做着种种科学实验,而这石板信标就是个黑箱。
这其实在现代世界的科学研究中也非常普遍,比如在电子电路中,有些复杂的芯片或模块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黑箱。
使用者只需要知道给芯片输入什么样的电信号,能得到什么样的输出结果,而不需要深入了解芯片内部数十亿个晶体管是如何相互连接和工作的。这信标石板同样如此。
无法直接了解信标石板内部的详细机制和过程,只能将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其输入和输出的观察、测量和分析,来研究其功能、特性和规律。
这才有了如今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