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一件到市面,就是几百两银子一件也有人抢着买。
没办法,这就是科技差距,古人手工做的东西,无法和现代千个工业门类合作的产品相比。
“孙兄,这件软甲是我特意为你选的。”
常封从旁边箱子里拿出一件与众不同的防刺服。
这件要好不少,不仅更软更厚实,几面还有合金的夹层。
现代的防刺服里插的一般都是钢板,不过那些太重,常封特意买了一些轻便的铝合金板子。
这年头又不用防子弹,两毫米厚就足以防利刃劈砍和箭矢攻击了。
总重量不过五六斤而已,穿在身非常轻便。
“没想到世间竟有如此之物!”
孙传庭穿活动了几下赞不绝口。
这些防刺服加护膝之类,一套两三百块钱,五万套算下来一百多万而已。
听着挺多,其实就是随便两件普通官窑瓷器的价格。
除此之外,常封还买了足量的长矛枪头,刃都开好了,直接插杆子就能用。
高强度仿古刀剑也容易买得到,但他想了一下却放弃了。
因为近百年就不用刀剑了,现代那些东西都是仿古的样子货,满足一些业余爱好者罢了,大规模装备未必好用。
相反,大明军队天天砍人,军中装备的雁翎刀、柳叶刀早就经过了实战检验,非常好用,没必要多此一举。
弓弩用的箭头不好买现成儿的,常封定制了一批模具,直接往里浇铁水,冷却之后再一打磨就行了。
这种方法一次可以制作几百枚,十个匠人一天就能做几千枚。
为此,他还买了十几台可以手工转动的砂轮,这打磨起来比用磨刀石快多了,只要打磨的够快,磨具一天做几万枚都很轻松。
有了这些工具,十个人的产量比同时期几百人都高。
孙传庭负责练兵,军械制作也有专门的后勤团队负责,常封一下子空闲了起来。
他是大同总兵,不能随便脱离部下去京城和江南,于是只能挑选心腹人去江南和京城,贩卖从现代倒腾来的商品赚银子。
毕竟金银啥时候都值钱,无法凭空变出来,只能想法子去赚。
想要在大同养七八万精兵,每年必须得有四百万两银子。
常封养兵的标准是其他明军的至少三倍了,并且饷银和奖励绝不拖欠。
朝廷没钱,官员又腐败,能给到大同的军费最多就六七十万两,就这还经常拖欠。
剩下的银子只能靠自己了。
常封经常觉得可笑,自己竟然倒贴钱保卫大明。
崇祯皇帝真应该给自己颁一个“感动大明十大人物”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