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外祖家里在文官汇集的东城置了个三进的宅子、鼓楼大街一个铺子、城西两个铺子,还有在大兴置了两个加起来有二十顷的庄子。花了将近五万两银,蕙兰也暗赞外祖家里豪富。毕竟在关中老家还有房子铺子庄子在的,这些是另外在京城置的产,看来外祖家里要有人常驻在京了。
趁着机会,李管家也给家里在国子监左近相中一套三进的大宅。国子监离贡院也没多远,那边尽是学子监生,书局、书画铺子、笔墨铺子比比皆是。蕙兰刚好有个店铺就在那块,在前街,那宅子在后街。
蕙兰听的心动,又拜托了姑父帮忙打听一下卖家的根底。得知是一位老贡士的祖宅,父辈也做过官,到他这辈考了一辈子也没能做上个进士。如今老了,考不动了,日子可能也辛苦,于是要回家乡,所以要卖宅子。
因着要一把给清,要价略高,所以虽然有好几家想要,却还没定下来。蕙兰当机立断,拜托姑父派了人去办,宅子先写在他名下,等她十五岁及笄了再过户。
看她挺坚决,姑父倒是没拒绝,却也委婉的劝她。家中资财充足,尔一孤女,不要太过张扬了。蕙兰秒懂,表示身为小辈仰仗祖宗遗泽,总觉受之有愧。而今只此一次丰富家业,也算是李家后人的一点贡献。
这倒不是托词,她一个外来人,继承了那么大一笔财产。本来应该满足得意的,但是总觉着像空中楼阁一样不太真实。所以才心心念念要自己经手买一座宅子,让自己有那么一点归属感。
姑父也只是好意提醒,见她懂事,出发点也是好的。所以欣然答应下来,吩咐下去,下午红契就到手了。连买房带上税和给中人的报酬,花了蕙兰差不多五千两银。这割肉一般的痛感,让蕙兰的归属感直接爆表了。
蕙兰又念着给李管家、周管事等那些忠仆将来做点打算。又张罗着在自家田庄不远陆续置了四个小庄,少则五六十亩,多则百亩地。这个是请了姑母出面落户的,也讲清了因由。姑母倒是没说什么,还夸她仁厚。痛痛快快的帮忙把一应手续契约搞定了。这又出去了近两千两,蕙兰痛并满足着。
经过近三年的经营,当然是李管家周管事们的经营,蕙兰手边私房钱存了三万了。这一下,又折腾出去一年的收益。虽然他们都没说什么,但是蕙兰还是挺不好意思的。所谓崽卖爷田不心疼,虽然她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蕙兰决定后边再不大规模的买田置地了,现有的东西已经够她用十辈子了。就算将来给家里入继嗣子,家业也是尽够分的。
蕙兰决定以后有精力就折腾着写书出书,哪怕不赚钱呢,权当是个事业了。不然人活着就剩吃喝拉撒,收礼送礼攒钱等嫁人,这混吃等死的也太没追求了。谁让她一个小姑娘,那些环游世界、畅游天下的愿景太不现实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吧,毕竟人活着总是需要一个目标的。
她现在能找到比较接近实现人生价值的事就是看书和码字了,毕竟兴之所在,情之所钟。所以蕙兰很有决心,所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也一直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