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这个法子如同刚才那个对付豪强的法子一样,就是朱元璋以后自己想的法子!
这就是朱元璋首创的卫所制!
朱标只不过是提前提出来了罢了。
他听了之后,能不拍案叫绝,感觉句句在理,解决了他天大的难题吗?
当然了,卫所制虽然屡屡为后世所诟病。
但在最初的时候,确实是有极大的优越性的。
想想看,当时一亩田的平均产量是两石。每亩收税一斗二分,也就是税率百分之六,算高吗?
愿意种田的军士,守着自己的二三十亩亩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总税率才百分之六,有什么不满意的?
不愿意种田的,把自己的田租给别人种,自己去当兵。
每年还有二十多石粮食的军饷,这不是也挺香的吗?
不得不说,朱元璋给帮他打天下的老兄弟们,安排了相当不错的前途。
真正出问题的地方在于,时间久了以后,卫所军官、四周的豪绅、官员都来侵占卫所军的土地。
高官贵戚们,还经常让卫所军为他们无偿服劳役。
一来二去的,卫所军既无地可种,又要承担原本要交的赋税以及本不应承担的劳役,能不逃亡吗?
逃亡的人越来越多,军官自然也就发不起军饷了,只能用少数的钱财养家丁……卫所制也就渐渐崩溃了。
朱标当然知道这卫所制的巨大弱点。
但是,他可没指望靠这卫所制千秋万代。
这不过是朱标的应急之策罢了。
等到天下一统了,他当然会想办法查清土地都在谁的手,然后再收归国有。
至于方法,历史的朱元璋也已经提供了。
“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历史中的朱元璋,没有朱标的帮助都做成了从古至今每人做成过的事情。
现在朱标提前把他提出来,一定会进行的又快又顺利。
“父亲,儿子提出的制度虽然能解一时之困,但却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这是为何?”
朱元璋很不理解,在他看来朱标提出的以兵养兵已经足够完美了。为什么就不能作为国策永远都流传下去呢。
“爹,您能保证儿子是个明君,就算儿子也能保证您孙子是个明君,但是三代以后呢?”
“儿子无法保证他还能是个有手腕有魄力能制住当地豪强大族的君主。”
“难道父亲甘心自己的伟业能流传三代而亡吗?”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面色阴晴不定。
他当然不能接受自己打下的基业,却只能保三代,他追求的可是千秋万代。
就算没有千秋万代,十代八代的总是要有的。
“那此事要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