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教育制度不行,满清过去是游牧渔猎为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军事培养体系,因此只能向汉人学习。
看来看去,努尔哈赤等建州女真高层,既没选择庞涓、孙膑、诸葛亮,也没选孙武、韩信、岳武穆,最后,一眼看中了罗贯中,一个在元末参与起义,最后失败了的书生。
不怪别的,只怪《三国演义》太好看了,当时人相传播,火得一塌糊涂,从关内火到了关外。
而其它的兵法书籍,太过枯燥,而且有的晦涩难懂,这就输给三国演义,成为努尔哈赤等建州女真高层,提高建州女真人军事素养的首选。
当时,建州女真将领们几乎人手一部《三国演义》,就当兵书使,当成军事教科书,专门学习带兵打仗,专门打明朝。
最终,夺了天下,建立螨清。
至于造反最成功,实现划江而治的太平天国,那更是靠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功的。
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经常败北于太平军,湘军主帅曾国藩更是多次惨败于石达开手下,甚至两次试图投湖自尽。
对此,曾国藩曾愤恨地说过,“兵法战策,草野罕有,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该有二三狡贼,采败官野史中军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其取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尤多。”
另一位湘军名将胡林翼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过,“一部《水浒传》,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却是因为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杨秀清、萧朝贵等将领大多是文盲,他们自然是看不懂《孙子兵法》这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兵书的。
因此,他们常常将《水浒传》放在旁边,当成行军打仗,建军建政教科书,像名将石达开就是从小喜欢看《水浒传》的。
有这些明证,就足以说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适合给平民百姓当兵书的。
而且,非常有用。
这和两本书作者的平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他曾亲身经历过元末农民战争,并且和张士诚关系匪浅,而他的徒弟《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也曾当过张士诚的同僚,对于军国大事,兵法韬略,两人早已了然于心。
可以说,与《说唐》、《说岳》、《杨家将》等评书作者不同,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是真的懂军事,真的懂该如何造反,而且真的经历过战场,将他们所撰写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当成军事初级教科书,并不成问题。
尤其是《水浒传》,这本书里本身就具备造反基因,百姓看了之后,如果感觉生活被剥削太多,学习梁山贼寇,进行造成的话,那这些不识字的乡野村夫们,就能利用谋略让官军吃尽苦头。
后世明清两朝,都为此曾经有一段时间,禁止《水浒传》传播过。
只是,由于《水浒传》作为白话小说,太过于吸引人,很多地方更是人手一本,明清两朝根本不可能全部销毁《水浒传》,自然也就阻挡不住《水浒传》的流行。
直到后来,螨清文人见《水浒传》风行难以禁止,便另辟蹊径撰写小说大肆攻击《水浒传》,比如金圣叹腰斩百二十回《水浒传》只保留前七十回,并添加“卢俊义惊噩梦”一节,让梁山义军统统被官军杀死,成为螨清近三百年最流行的本子。
其后,俞万春又写成《荡寇志》一书。
在书中,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没有一个人是有好下场的。
此书后来流传甚广,影响力很大。
为此,喜爱《水浒传》的太平军诸将,更是将《荡寇志》视为洪水猛兽,只要攻陷一地,就会立即将《荡寇志》焚烧殆尽。
正是因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真的是平民版的兵书,所以伏湶才会愿意在他手下面前,讲《三国演义》的故事。
至于《水浒传》,伏湶想了想还是算了。
毕竟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故事,他至少等到宋江带着三十六人起义,才能说出来吧?这还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特别是,宋江起义本身就失败了。
尽管《水浒传》这本书很适合诱导百姓造反,但伏湶明白,这本书不适合现在说。
终究,要是现在说出来,等到他的手下看到宋江起义失败,那很明显会让他们觉得太假,从而丧失起义造反的信心的,这对伏湶来说非常不利。
好在,利用《三国演义》,对他的手下耳濡目染,进行军事教育,提前在手下培养出一批军事素养高的将领人才出来,方便他以后带领手下造反,这对伏湶来说,已经够了。
不过,《三国演义》里面,“尊曹抑刘”,重视正统的思想,伏湶在说书表达时,肯定是要删除的,毕竟,这会不利于他的造反的。
反正,这对于他靠说书《三国演义》,来提升手下军事素养的目的来说,无伤大雅。
当然,伏湶肯定是不可能把《三国演义》给全部背出来的,他本身也没有那个记忆力。
但把《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给说出来,这对伏湶来说也就够了,而且这也足够吸引他手下的那帮私盐贩子了。
毕竟,他们连枯燥的《三国志》传记都愿意听,那听伏湶讲更为有趣的《三国演义》的故事,明显会让他们更愿意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