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讨论章:中国古代军队数据(摘自贴)(2 / 2)楚定天下首页

中国古代真有百万大军吗?

高水平的战史研究使得国外业余战史著作专业度上也远高于中国历史专业研究者们

而另一个方面,则在于从希腊罗马时代开始,西方就留有大量书卷,如在罗马时代遗址的一户人家中就发现了3000卷羊皮文卷,这些书卷给人们带来各种那个时代的信息,西方很早开始就对这些文物进行解读研究,而我国发现的秦汉简牍虽则数量也不少,但至今归类整理等等工作尚未完成,更谈不上有多少综合各类文物史料的研究结果了。这种史料、文物挖掘整理方面的落后自然会影响历史研究中的各个方面,古战争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古人并非不知道这类数字的水分

然而,并非没有了中国古战场复原,我们就完全没法去为中国史书中的百万大军们挤水分了。《三国志?魏书?国渊传》里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也就是说,在三国那个时代和以前,虚报战功有一说十是常态,这就非常清楚的说明了古代兵力怎么回事了。

若按这个比例,则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实际为4万多人,这个数字看起来符合现实的多,毕竟在长平之后,很快赵国又进行了一系列大战,在史书中又拉出了“数十万”大军……不要以为4万是个很轻松的数字,对于一个人口数百万的国家失去4万军队,就相当于现代中国失去1000万军队,这个数字是现役解放军总数的5倍!

当然更直接的证据在各路兵书中。如《卫公兵法》指出,二万人的部队,就需要拨出六千人专护辎重!护卫还是其次,距离越远,运输需要的力量越庞大,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算过这笔账,兴师十万,刨去看护辎重还有其他勤务后,就只剩七万可上战场的兵力了,而维护这10万大军需要30万民夫在补给线上来来回回!到这个程度时,你增加人力,因为人自身也要吃,还要兵力保护,已经缺乏实际效用了,就算用畜力,牛马自身也要吃,比如以唐代养马,一匹马每日就需配给3升马料,这样也难以提高补给效率。

同时,宋以来的兵书对于战阵有了更详细的描述,于是我们发现,在宋朝被皇帝视之为无敌杀手锏的平戎万全大阵,并不是想象中几十万人掺和,而仅仅用了14万兵力,也就是说,人口达到前代所不能及的大宋在往往真正能用的兵力基本不会超过这个数值。所以我们能看到,君子馆战役宋朝损失数万人,就已经是全军覆没宋朝军队几乎精锐尽丧,满城8万宋军大破辽军,这些都是规模顶级的战役了。

时代越晚古代王朝动用的兵力越少

从唐以后,文字资料大量增加,古书中战场上的兵力却越来越少,而且呈现出越是统一时可用兵力越少,越是混乱时数字越是没谱。比如宋时尚偶有几十万大军出动,蒙古灭宋时,带着4万军队就敢长驱直入攻打坚城钓鱼城。明朝开国战争中几十万大军也屡见不鲜,如陈友谅60万大军和朱元璋20万决战,可到万历打朝鲜战役,出动不过8万人。到明末,李自成2万军队打进北京,满清更是满打满算15万军队,就打进了关内纵横全国。三藩之乱时,吴三桂贵为平西王,又有诸多盟友,凑5万兵力已是捉衿见肘。到最后清末,面对英法联军,清朝在北京门口也拿不出10万军队去对抗。太平天国顶峰时期也不足20万的太平军纵横半个中国,3万湘军就能围困天京……

有赖清代公文,尤其是朝廷公文保存相当丰厚,我们得意一窥某些战争的准备和进行过程。在整个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我们看到清军调遣总是这一千那三百,而到八里桥时,传说的十几万京师卫队并没有出现,僧格林沁区区3万人就是北京最后的屏障。

看越多,那个即使长期处于战乱中,即使只有几省之地也能动辄数十万大军的战国、三国、五代十六国时候中国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中国古代真有百万大军吗?

第二次鸦片战争,面对打进北京的英法领军,中国传说中的百万大军并未出现

以动员率来挤古代军队数字水分

虽然古代战场细节已经很难获知,但我们并非没有其他办法来间接估算古代究竟能有多少军队。西方在军事动员学的发展结合了战争史后,发现从古至今随着技术发展,国家参与战争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尤其是社会管理、铁路运输、兵站、士官职业化、预备役等技术和措施的实施,使得近现代国家在全面战争中能动用的军队/平民比例越来越大。

古代战争中,并不存在如二战那样广泛动员平民进入军队并快速训练后上战场的情况,所依赖的都是常备军队。同时,铁路公路提供了兵力和物资高效集结的渠道,使得过去卡住古代军队喉咙的后勤问题得以解决。

职业化士官们则提供了大兵力协同的可能性。古代的军事训练往往依赖将领个人,阵法号令皆不相同,比如戚继光所练戚家军,其鸳鸯阵法其他明军就不冻。这样当你天南海北的军队集合到一起时,也难以有效的协同作战,只能一盘散沙,凑不出有效战斗力。是以许多古代优秀将领们也不会使用大量兵力,往往最多只带数万人。近代各国都定立了自己统一的标准化军训操典,并以这些操典在军队和军校培训士官,而士官们则负责训练新兵,于是无论哪里的士兵都能接受完全一样的训练,这样当他们集合起来后,也能互相配合作战。

在古代通讯技术和军事训练指挥技术限制下,别说几十万大军,仅仅是10万人的军队就能接近指挥瘫痪,距离过远以及战术难以匹配使得这么多人根本发挥不出战斗力,反而格外增加了后勤压力和士气风险。是以优秀的古代将领绝不会干这种事情,具有决定性的古代大战役中,往往至多也只是三五万军队。

比如拿破仑时代的欧洲军队,相比古代,他们有了更有力量的拉车马,更先进的四轮马车,单车的运输能力比之中世纪近乎翻倍,再加上统一标准的训练,兵站等后勤系统,于是在欧洲战场上出现了三四十万军队在一场战役中搏杀的情况,有些人不明白集中这么多兵力所需要的技术积累,还幻想拿破仑不如白起只是火器厉害罢了。

中国古代真有百万大军吗?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战场上数十万人汇聚一地交战越来越普遍

而到一战、二战时代,社会组织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平民学习能力都越来越强,能够组织动员出的兵力也就越来越庞大。在南北战争时,美国南北双方几乎都达到了自己所能动员的极限,当时美国人口3100万,双方总计兵力达到了约100万规模,动员率3.19%。

一战时,英法两国全面动员,4000万人口拉出了800多万军队,动员率都达到了21%以上,而相对较为落后的德国,6300万人口动员了1100万军队,动员率17.5%,至于沙俄更加落后,仅仅8%。

到二战时,德国比一战自然更加先进,动员率也达到了21%的地步,而苏联当时比过去沙俄是进步了,但社会组织、铁路运输等等能力却还不如一战英法,虽然竭尽全力了,动员率也仅有14.1%……

所以可以显然看出,社会综合水平越先进,能够达到的动员比例就越高。那么中国的情况呢?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前后总共动员了1400万人,最大兵力约800万,当时未沦陷区人口约为2.1亿人,如果以兵力算,动员率仅仅3.8%,而以总动员人次算的话,也不过6.67%,但总动员人次必然存在重复计算。

有人说抗日国共都没出全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共内战时期,1953年中国人口达到5,3亿,按此推算46年是应有5.2亿左右人口,为了动员率数字高一点,我们再减掉些,以4.6亿人来算。

三年内战中,双方军队数量相加,在47年时达到顶峰,有645万人,再考虑到还有民兵等非作战人员,以49年时达到最大值的共军民兵数550万人为准,总动员数字也就是1200万人,动员率不过2.6%。

也就是说,在有了铁路、兵站、统一操典、士官、汽车公路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拼尽全力,再拼上作弊式的计算,也做不到7%以上的动员率。当然我们也都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别说比一战时候的德国,就是比一战时的沙俄也依然落后许多,这个动员率数字也符合当时中国的现实。

而古代那些数字如果是真的,会是什么情况呢?长平损失40万的赵国人口顶多五六百万,在长平两年后的邯郸之战,赵国又拉出包括十万精锐在内的30万军队,又过五六年,赵国大军13万又跑去大破燕国……这动员率起码超过10%!

淝水之战,前秦出动80万军队,留在国内的驻军咱也不算了,人口也顶天就800万了,动员率10%;

金辽护步达冈之战,辽70万军队,人口900万,动员率 7.78%;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60万军队,人口那点地盘800万够多了,动员率7.5%;

哪一个都比抗日皆国共动员率高出许多,而虽然当时的中国相比欧美日非常落后,但相比中国古代,有铁路、公路、汽车、电报、电话、兵站、士官、一定工业生产、农业技术更新、医疗卫生改革……无论如何,民国时的中国也远远比古代各个时期先进。

可就这样古代们反而刷出了抗日时候中国都远远达不到,甚至一战沙俄都做不到的10%动员率的神奇大军来……

还有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