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 上梁(1 / 2)我的乡村不可能是这样的首页

从破土到现在一个月多一点时间,房子大体差不多盖好了,建筑队的效率也很快,难怪城里的那些房子盖得那么快,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张安家这里,唯独最顶上的大梁还没上,所以屋顶瓦片还没开始盖。

不过找了人看了日子以后,正巧这几天就有个上梁的好日子。

所以张安也不着急,正好自己之前的时候找人订做的门窗现在都做好了,现在正好拉过来。

可以让建筑队就先把门窗给装上。

也正好就可以先把墙面跟地面给处理了。

地面张安听了李宏斌的劝,没有贴地砖,而是弄的水磨石地板。

但原本张安根本就没打算怎么搞,甚至是只想打個水泥地面就行了。

谁知道李宏斌手上还有这些业务,那就正好给弄了。

水磨石的地面,可比地砖好用多了。

尤其是这两年,地砖刚刚走上市场,贵得离谱。

虽然水磨石也贵,但是跟地砖一比,还是要便宜很多的。

关键水磨石的地面用多少年都是那个样子,优雅永不过时,后世二十几年以后还有人也用水磨石地面。

虽然张安跟李宏斌讨论了半天,但是最后李宏斌还是决定自己拿主意就行。

他算是看出来了,张安就是个外门道,一丁点都不懂。

而旁边村里送给李宏斌的那块宅基地,他们也找了人看好了日子。

之前就已经过了破土仪式,地基都已经打好了。

只等张安家这边完工,大师傅们走过去就可以直接开始盖李宏斌自己的房子。

对于搬到长箐村来的事情,李宏斌可是在家里劝了李耀的爷爷奶奶好几天,总算是说服了两个老人。

周兰倒是挺高兴的,因为长箐村里离镇上近,要是二老在长箐住下来,他们平日里来回可就方便了。

不像以前那样,每次要回一趟老家,都要花上几个小时。

那个山路李宏斌这个老司机都得慢慢开,周兰更是不敢开。

二老一开始是不想搬来的,一直跟李宏斌说他们在那里住习惯了,不舍得。

其实哪里是住习惯了,只是放不下李宏斌爷爷奶奶的坟茔罢了,觉得搬走了以后面,平日里想去祭拜一下都挺远的。

他们家以前不是本地的人口,而是战乱的时候,从外地躲难迁过来的。

附近的山里这样的人家多了去,根本就不存在故土难离的说法。

不过最后在李宏斌跟周兰,再加上李宏斌的两个哥哥的劝说之下,二老才同意。

而且是周兰说了,让二老过来的话,等李耀放假了,她们也好把李耀带过来在他们二老身边带着。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因为路远,周兰不放心让李耀过去住。

当爷爷奶奶的人,怎么会不喜欢自家孙子呢。

尤其是老大老二家的孩子,他们两个老人都是从小带着长大,独独老三家的这个独子,他们没机会带在身边。

时间长了跟他们都不怎么亲了,所以周兰这番话算是把住了二老的命门。

周兰这话一说,老爷子马上就不犹豫了,搬,盖好房子就搬。

他们家破土打地基的这一天,是在张安家里做的饭给大家吃的。

时间来到了张安家上梁的这一天早上,村里很多没事的人都来到了张安家里凑热闹。

两根又粗又长的大树,被大家一起从张安家的老房里抬到了新房。

这两根大树是张四爷家里面去年砍回来的,是上好的木料,正是做大梁的不二之选,长度,大小刚刚好合适。

前段时间,张安父子俩本来要请人一起去山上树林里,砍两棵合适的大树回来做大梁的,但是张安的四爷爷知道后,就说他家里有,不用再去砍了。

所以这两根上好的木料就抬到了张安家的老房子,今天早上,大家又一起从老院子抬到新房子那边去。

两根大树被大家架在木马上面,村里的老木匠拿着工具对着它们一顿修整。

他对张安家的活可认真了,因为今年张安找他做了好些门窗的活,让他赚了不少钱,这是往年都找不到的生意。

老木匠姓林,六十来岁的年纪,一手木匠活是附近十里八乡做的最好的。

要不是他一个人忙不下来,张安都想着全部找他做了,因为他做的门窗好看又耐用。

经过林木匠一番工夫以后,两根方方正正的顶梁就已经被刨出来了。

张安的爷爷不在了,所以张家的两位老爷子拿着张安家买回来的红布,系在大梁上面,并且把看地先生之前写好的契纸绑在主梁上。

做好这些以后,大家帮忙把两根大梁送到楼上,来的人很多,所以轻轻松松的就把两根大梁送上到楼上去了。

吉时一到,院子里开始放起鞭炮,伴随着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上梁啦!”下面的老人也高声喊了起来,旁边听到的人也跟着一起喊,“上梁了”。

楼上大家也帮忙把事先抬到楼上的大梁一点一点的抬到最顶上预留给大梁的位置放好。

这个时候就代表着上梁成功了。

张安抬着几个装满糖果饼子的升子,从楼上开始抛撒下来,下面的大人带着小孩们热热闹闹的在地上抢了起来,据说是抢的越热闹越好。

中午的时候,因为人太多了,只能在晒场上摆大席,今天请了二爷爷家的建忠大叔跟周洋他们来做饭。

包括建筑队的大师傅们也被请过来吃席。

大家吃的热热闹闹的,像极了是在办一场酒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