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在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时已发展的很完善,中央设置“军府”,由“军府”负责府兵的选拔,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
但“军府”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
“番上府兵”是由“十二卫”大将军统领,而战时的指挥权,则在皇帝选派的元帅手中。
因此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二卫和行军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
这样一来,虽然天下府兵驻地分散,但仍然是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队。
而且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是贞观之治的基础。
但是对于朱罡烈这样独自一人、无牵无挂的人来说,当府兵就不合算了。
因为你当府兵的唯一回报就是:服役期间,家庭可以免去租庸等义务。
当然,如果能在战争中立下功劳还可以获得爵位和授田赏赐,从而实现阶级上升。
但是每年你必须有几个月的时间到长安或者各地作为“卫士”服役,据说平均每年的服役时间近120天。
并且府兵服役期间的基本装备和军粮都需要自己负担。
只要不是蠢人,像朱罡烈这样背景的人就不会入府兵这个坑。
所以朱罡烈当初不是没有想过当兵的念头,只是在府兵制横行的时候,朱罡烈可不会傻到做白花力气没有好处反要倒贴本钱的事情。
当然现在官府贴的这个招兵令不同于府兵制,应该算是唐代的另一种兵制——募兵制。
募兵制其实就是征兵制,只是在战争不那么频发的时候,统治者是不会强行抓夫,就通过募兵的方式增加兵源。
并且相对于府兵来说,募兵制招来的“武卒”待遇就好多了,不但能获得国家提供的特制盔甲,还能免除全家的徭役赋税,并且还有饷银可以拿。
可是在贞观初年,唐朝主要还是以府兵为主,只是偶尔会发布招兵令,而且对招募的“武卒”要求很高。
朱罡烈自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凭着身材上的优势,硬生生地挤了进去,想看个究竟。
偶尔有几个不识相的被他一挤就开了骂,但是被朱罡烈轻哼一声,马上就堆起笑脸让了路。
朱罡烈挤到了榜文下,伸长脑袋就往榜文上凑。
唐朝的官方文字为楷书,大体用的都是繁体字,基本上与现在的意思一样,或有个别字意改变,行文则是现在所谓的文言文。
朱罡烈竟然发现自己大体都看懂了,心里不由有些洋洋得意。
我朱罡烈的语文可就是正宗语文老师教的,这种级别的文言文,啧啧啧。
这榜文大概的意思就是:
因为突厥无端侵入我疆土,荼毒我百姓,现在招募有志之士驱逐胡虏保我河山。
朱罡烈其实早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以他对史实的了解,这场架一定打不起来。
平定东突厥的战争应该在一年后,这一年多的时间,足够自己摆脱炮灰士兵的身份,混个官员当当了。
就算是自己运气差,还是个大头兵,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
最不济也就是回去高老庄,跟高老太爷认个错,与他家的二姑娘玉兰凑合凑合。
但是朱罡烈一想起这玉兰姑娘,就忍不住翻酸水,决定用这个好好鞭策自己。
事不宜迟,朱罡烈小跑着去征兵处登记。
卧擦,这“武卒”就是吃香,三个登记点都排起了长龙。
朱罡烈无奈地排在队伍的末端。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如果是在以前,朱罡烈早就厚着脸皮去插队了。
但是现在是唐朝,他可不敢在征兵处闹事,谁知道会不会出来一个大佬,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将自己就地咔嚓了,自己又是个孤家寡人,可没人给自己伸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