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21.第407章 缝补(2 / 2)风起明末首页

孙传庭若是死在凤阳,万民军顺江而下,顷刻之间便可席卷江南。

江南一失,漕运为反贼所控,粮船不能运抵北方,国破便只在旦夕之间。

况且国家财政本就困难,江南赋税重地,再为反贼所夺,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就算陈望真有反志。

也不能将这件事放到明面之上来说。

朝堂之上人多眼杂,只需要费足够的银钱,便足以买到任何的消息。

紫禁城内有内官兜售消息,也有朝臣肯卖消息。

无论陈望是否真有反意,得知崇祯今日所说的话语,无疑都会使得事情更加糟糕。

朝廷对于左良玉尚且没有什么办法。

陈望手中所控兵马远胜左良玉数倍。

对于陈望,朝廷自然也同样没有任何办法。

如今已经不再是开始一任督师,一任巡抚便可以节制数镇兵马的时节了。

武将的权势和地位,随着战争的持续与日俱增。

陈望和左良玉正是当初进剿之时招募降兵作为战力是潜规则,没有放到台面上来。

但是这也是各方默许的成果。

因为招募而来的降兵,投降而来的流寇们,不占兵额,就不需要发饷。

各镇的营将招募降兵充实战力,也是为了对抗流寇。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钱而惹出来的祸事。

现在,正是反噬的时候。

陈望、左良玉两人掌控多营兵马,朝廷对于他们的控制力越发的薄弱。

已经不再是一封调令,一桩命令,便能够解决的事情了。

朝廷虽有大义之名,但是一个处理不好,激起兵变……

没有人敢负这个责任……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周延儒暗自摇头,劝说道。

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

崇祯这句话,或许会在不久之后激起更大的反噬。

不过对于崇祯的愤怒,周延儒也能够理解。

国家疲敝,连番兵败,已至危急存亡之秋。

周延儒心中叹息,如今时局让人绝望。

越是了解便越是让他忧心仲仲。

周延儒想起了他请倪元璐出任官职之时,倪元璐婉拒后的回信。

信上有一句话,让周延儒记忆深刻。

若在今日,灭灶更然,先须措薪钻火。

即如一日见上,为上言者。

一及宽政,上必先责之足用。

一及宥过,上必先责之致功。

足用致功,非一日可副之责。

而天下之以宽政宥过望老先生者,似不可须臾而待也。

现在他面临的情况是灶膛的火已经完全熄灭了,想重新燃起灶火,那就得钻木取火。

宽政即减免赋税,但是皇帝会问减免赋税,粮饷如何而来。

宥过则是暂缓宽容,但是皇帝现在需要的是平寇荡奴,整顿国家。

无论是税赋的问题,还是平寇荡奴都并非是一时之功能够解决的。

如今天下疲弊,都希望着他作为首辅能够宽政宥过,让天下能够有喘息的机会。

但是实际的情况,周延儒怎么可能做到。

周延儒心中叹息,崇祯对于他的信重,对于他的恩遇,他实在是难以回报。

他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才学。

若是太平盛世,他有信心胜任首辅之职,治世经国。

但是现在是兵荒马乱时节,大明国势越发衰微,亡国之象已现。

周延儒没有信心来处理眼下的情况,也没有能力来收拾如今的乱局。

只是……

周延儒没有选择。

复社众人强推着他来到京师,天子亲自下诏召他上京。

实在是不得不从啊……

现如今,他也只能是尽力缝补。

崇祯面色变幻,也是自知失言。

他本不应该在众臣面前如此言语。

只是他对于陈望,一直以来都信任有加。

但是陈望现在却在做背叛他的事情。

袁崇焕如此,熊文灿如此……

崇祯眼神阴冷,不好的回忆再度涌上他的心头。

他低下了头,强行压抑着心中不断翻腾的怒火。

崇祯的异样,自然是被周延儒尽收眼底。

殿内的气氛越发不对,周延儒也在适时转移了话题。

“如今最为急切之事,当属邳州之战。”

“万贼军云集重兵,自南北两路并进,意欲切断漕运,覆灭我援剿之军。”、

周延儒站起了身来,郑重道。

“正因为如此,所以其内陆防备空虚。”

“河南民变虽然沸沸扬扬,然而却不及邳州之战多矣。”

“可急檄平贼将军陈望,领河南诸镇,进围凤、徐等地,行围魏而救赵之事。”

“前些时日,已经筹措足够军饷运往南方,粮饷一到,便再无退让之藉口。”

崇祯微微颔首,紧蹙的眉头终于的松开了一些。

“只是远水难救近火,自开封府至凤阳、徐州两地甚远,万贼军之威胁却迫在眉睫。”

周延儒心中早有腹稿,当下道。

“陛下所言,微臣也有考量。”

“昔日开封之围,为守开封,曾编练社兵,因此得以守住开封。”

所谓的社兵,在座的众臣有许多是不知晓的。

但是崇祯却是知晓社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开封社兵的什么样的性质,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他也是有所耳闻。

“元辅所言真如醍醐灌顶,我却是没有想到这样的办法。”

崇祯的脸上终于是有了一丝血色。

“国事繁重,陛下政务繁忙,有所遗漏实属正常。”

周延儒轻描淡写,正声道。

“我等为人臣子,自然为君分忧。”

“值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不仅开封、邳州可以如此,其余州县也可以依照此例募集社兵。”

崇祯的神色好了许多,周延儒的话语,也让一直以来不知所措的崇祯有了一种找到主心骨的感觉。

“尽依元辅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