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六十六章 封赏(1 / 2)我本大明一赘婿首页

六月十七,朱棣谒孝陵。

声势浩大的仪仗停留在钟山下,一身藩王袍服的朱棣郑重地拜倒在孝陵之前,上一次他来,还需要为了保命色厉内茬,而现在,他是来继承皇位的。

负责维持秩序的亲卫守住了钟山下每一个角落,密密麻麻的百姓赶来围观这场祭陵,每个人都知道,这场祭祀完成之后,大明...就要换上一位新皇帝了。

既然是登基前的祭祀,百官自然是要跟着的,香烛的青烟笼罩了整座钟山,无数的议论歌颂声里,朱棣完成了这个仪式,他沉默地看着朱元璋的灵牌,没人知道这一刻的他在想什么。

仪仗重新起行,开始向着宫城进发,骑马带兵开道的顾怀看着路边那一张张百姓的脸庞,内心也忍不住感慨起来,四年之前,他在那栋小楼里刚刚睁眼的时候,何曾想过有一天会用这样的姿态行走在金陵街道上呢?

不管如何,这一阶段的事已经做完了,那以后呢?以后的大明会是什么模样,以后的朱棣和自己...会是什么模样?

没有答案。

仪仗进了宫城,登基大典的一切早已备好,连绵的宫城在等待着新的主人,建文的时代,像烟花一般,在短短的四年之后结束了。

新的王朝来临了,尽管登基大典因为仓促而显得有些简陋,尽管百姓们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百官各有心思,金陵以外的各个地方都还在观望,而且没有四夷来贺、诸王来朝,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

奉天殿,已经换上龙袍,头戴翼善冠的朱棣威严地坐在那原本属于朱允炆的御座上,接受着百官的朝拜,如今还在京的官员俱都齐聚大殿,有些年老的官员看着上方的朱棣,恍惚间似乎看到了当年那开创了整个帝国的洪武大帝,因为他们...实在太像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当年也是这个岁数坐上的龙椅,朱棣和他是如此的相似,模样相似,锐气相似,那份自信,更是像极了挟洪武余烈,正经继承了皇位要做下一番事业的天子。

被任命为中官大太监,一步登天到内官最高官职的郑和捧着诏书,另一边同样晋升为大太监的怀恩双手奉着玉玺,高高举过头顶,百官齐刷刷跪下,山呼万岁。

百官朝贺,大典已经开始,朱棣头上的翼善冠微微晃动,他微抬右手:“众卿平身!”

三跪九叩的大礼之后,百官纷纷从地上爬起,分成文武两列,按照惯例,朱棣此时该站出来拉拉近乎了,比如谦虚一下说说自己才轻德薄,然后勉强继位,力有不逮,需要百官辅佐云云,然后还要展望一下未来,说一下自己施政的理念,当初朱允炆的登基大典,可是足足说了半个多时辰。

可朱棣和朱允炆显然是两种风格,他甚至没有要起身开口的动作,这些繁文缛节,他根本不想去做,也不想用这些仪式礼节把自己和百官折腾得发晕,在他看来,既然登基了,那就干事,话说破了天又有什么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子像老子这话是真的有道理。

朱棣朝着随他出生入死、百战沙场的郑和一摆手,郑和便捧着诏书走到阶下,缓缓展开朱棣的登基诏书,念了起来。

方孝孺拒写登基诏书后,礼部又提出了几个人选,俱都是有才名在外的文官,朱棣看了半天也没能选定,最后还是顾怀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才向朱棣举荐,最后让这位仅仅九品的小官拿到了起草登基诏书的殊荣。

解缙。

诏书很长,但内容堪称锦绣,解缙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讲述了建文帝如何受奸臣蛊惑,更改祖宗成法,祸乱江山,然后受压迫的燕王如何被迫起兵靖难,如今登基御极,要改回祖制的道理,这番话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如今的永乐帝朱棣继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对于过去四年建文帝的所作所为,他是不承认的。

这一道旨意推翻了朱允炆统治的合法性,将建文四年的年号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从次年开始是永乐元年,也就是说对四年的建文年号不予承认,开宗明义之后,紧接着就是关于国政的处理,当初朱允炆和方孝孺干的那些破事,比如什么更改官制变换官名合并府县,以及之外的一切制度,统统改回洪武旧制。

这一拳打得众人晕头转向,谁也没想到朱棣竟然这般狠,既然是从他老子朱元璋那里继承皇位,干脆就把朱允炆做的一切全部推翻。

不过改回旧制终究是件好事,这几年朱允炆折腾来折腾去,最后不是连江山都折腾没了么?

登基诏书念完,大殿安静下来,百官俱都松了口气,以为这新官上任的火烧完了,接下来就是拜天拜地拜祖宗的那一套繁文缛节,谁知郑和收起登基诏书,转头又摸出了一份。

这份诏书是关于重修《太祖实录的,也就是朱元璋的传记,这事看起来是小事,可却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对朱元璋一生的记录,是子孙对朱元璋的盖棺定论,新帝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修先帝实录,但情况比较尴尬的是,这实录已经由朱允炆修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