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1、亲京茹的奋斗(2 / 2)四合院之何晓来了首页

现在好了,一袋水饺,价格没比自己做贵多少,想吃什么馅自己随意,煮一下就好,足以吃的很饱,又怎么会不受欢迎呢?

秦京茹的水饺侵袭是全方位的,就连何晓所在的学校都被娄晓娥赠送了一大车,通常非常忙碌的警察局等单位,速冻水饺都快成正餐了。

自然,做到这一步,靠秦京茹自己肯定不行,毕竟她才攒了多少本钱,可不是还有娄晓娥的嘛。

食品加工厂而已,赚钱的同时,又能恶心一下当初不给面子的餐饮业人士,娄晓娥觉得自己实在没理由不支持。

再加上偶尔蹦出来的何晓,把要卖的饺子给起了个“秦皇水饺”的混名儿,竟意外的受香港人欢迎,还有啥办不成的道理?

“厨娘合作社”的创意更是为秦京茹俭省饭馆成本的同时,赢得了巨大的好名声。

面对突然暴增的人流量怎么办?显然流失客源和降低质量都不是什么好主意。

此时,秦京茹想到了马华他们当初的做法,并且她更进一步的只选择了和单亲妈妈们做合作伙伴,还出乎何晓预料的一点儿都不贪心。

半成的品牌使用费,又有扶持办法,不仅比后世的大量所谓发财机会大方的多,就算在当下的香港也同样找不到。

呃,真的有扶持,这姐们儿是个人才,在模仿了何晓的统一商标,统一口味,共同形象以后,孟加拉穷人银行的办法也被她无师自通的慢慢摸索出来了。

秦京茹却面对何晓的惊奇有些莫名其妙,什么穷人银行?这不就是农业合作社的变种吗?

行吧,是他这样的后世人很多都忘了自己国家的光荣年代。

一番折腾下来,不仅吸引大批爱心人士前去捧场,“厨娘”品牌饺子馆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开了多家分店。

这种店不用太正规的,都不用达到某县小吃的模样,只要有统一logo和工作服,哪怕弄个推车都没问题。

某码头水饺就是从码头上的路边摊发展起来的,而且推车反而更加深了这种小吃在普通人中的印象。

尝到甜头的秦京茹都开始想着把触角伸到别的吃食上了,并给了学生勤工俭学的机会,从而更争取到了更多普通人的人心。

娄晓娥对厨娘饺子馆一开始是抱着全当做好事的心态进行投资的,却没想到成了她最成功的买卖,后期甚至被其他一些商界大鳄半讨好半强迫的买走了一些股份。

别忽视这个品牌的广告效应和投放广告的能力。

不过那都是后话,眼下他们却有一场不大不小的麻烦。

秦京茹的这种商业模式不仅是赚钱哈,在面对社团勒索时,合作社也同样有作用。

面对能量很大的社团肯定没辙,不过我国传统型的社团如果真的能量很大,也根本不屑于找孤儿寡母的麻烦。但对于一些散兵游勇来说,跟合作社相比还真不一定谁更有力量。

不要忽视普通人想要保住美好生活的决心,更何况南方从古代开始就有为争夺各种资源而大规模械斗的传统,而合作社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宗族的作用……

于是,另外一位何晓从再次回到香港的时候差不多都被忘掉的倒霉姑娘就再次倒霉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