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感觉实在太过奇妙。
“不休息了,直接写字吧,书法本身就是休息。”朱翊钧走到铺开宣纸的长条紫檀木书案前,太监赶紧上前研墨。
朱翊钧运笔如飞,笔走龙蛇,走笔姿势玉树临风,浑然大气,灵动的墨迹顷刻显现乳白色的宣纸上,很快就写了几十个大字。
这是文立万是第一次见朱翊钧写字,朱翊钧的字既有赵孟頫的秀逸,又有颜真卿、柳公权的神韵,集诸家之长,自成一体。
朱翊钧的聪慧过人的天资,一下就把文立万给震住了。天呐,这才是个十岁的孩子啊。难道真是天纵英才吗?现代人游览古迹的时候,常惊叹皇帝、名人潇洒漂亮的题字,殊不知那都是古人日积月累练出来的。
朱翊钧感受到文立万的惊讶,笑道:“爱卿是否觉得朕写的字快赶上你了?”
文立万自知书法太弱,笑道:“臣这两刷子涂鸦哪敢和皇上的翰墨相比,二者简直是云泥之别啊。皇上墨宝笔力遒劲,自成一体,朝中臣子无不渴望收藏临摹。”
朱翊钧大笑道:“你便是这样的臣子吧,哈哈哈,说话何必要绕弯子?求字是要鞠躬的。”
文立万拱手深深鞠了躬说:“求皇上恩赐墨宝。”
朱翊钧含笑道:“你随便挑两幅吧。不过题款就免了,切磋而已。”
文立万欣喜万分,赶紧挑了两幅写着“进学修德”、“用贤使能”的字。题不题款另说,重要的是先拿到朱翊钧的御笔,以后有的是机会让皇帝补题。
第一次与皇帝谋面,两人如此融洽,还获赐两幅墨宝真迹,看来朱翊钧对他这个新任侍读主事还是满意的。
这时有太监上来给朱翊钧奉茶,看见小皇帝的赏赐给文立万的墨宝真迹,两眼放光,一脸羡慕。
朱翊钧对太监笑道:“可惜你不识字,不然也送你一幅。”
有明一代,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干政,禁止太监读书识字,所以大部分太监是不识字,没什么文化的。
太监面有惭色说:“奴才这等人,不识字也是对的。免得生出许多非分之想来。”
朱翊钧说:“太祖当年的祖制不无道理,内官、宫女既然读书无所用,不读也罢。苏轼《石苍舒醉墨堂》有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子萱以为如何?”
“呃,这个嘛......”文立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他并不赞同朱元璋不许太监、宫女读书的祖制。
朱翊钧笑道:“不必拘泥于上下礼节。《周易》有云:“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祖制也有不合时宜的东西,可以探讨。”
朱翊钧引经据典,信口拈来,一看就是肚里有货的皇帝,既然朱翊钧允许不拘泥礼节畅所欲言,文立万决定先试探一下,说道:“祖制不让内官、宫女读书,其意在于防止宦官干政。但从过往事实看,这种限制读书的方法,并没有阻止宦官干政。窃以为,内官、宫女们读书比不读书好。”
朱翊钧冷淡问道:“哦,何以见得?”
文立万一怔,朱翊钧脸上不耐烦的愠色,已经表明他对文立万的观点很不感冒。
也就是说,文立万刚才这番话显然有悖于朱翊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