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天威营(1 / 2)铁血残明1652首页

孙征淇在亲卫的簇拥下策马出城,很快就回到了军营之中。他随即让亲卫去将三个千总召来,准备安排大军拔营北上的事宜。

大帐内,又只剩下了孙征淇一个人,他脑中还在复盘挽救“保宁之战”危局的行动细节。

正如孙征淇刚刚离开秦王府时的所思所想,现如今完完全全就是“清强明弱”,而且已经发展到了实力差距巨大,不容一错的地步。

其实,孙征淇前世也算是个半吊子的历史爱好者,尤其喜欢历史类的网络小说,对于明末清初的大小战事,各方力量,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大顺军,大西军和郑成功三股抗清力量。

现如今大西军体系中,孙可望的殿前军和李定国麾下的三万精锐都是在大西军老本兵的基础上训练而成,确实能与满清八旗主力一较高下。

当然,如果要算的话,自己用戚继光兵法训练出来的天威营,在孙可望的支持下,装备最好,士兵也是殿前军中精挑细选的精壮,理论上战力也应该更强。

可问题是,正在四川北伐的刘文秀麾下,四万大军中有一半以上是这一两年刚刚收编而来的地方南明军,没有经过长期严苛的训练,无论是装备,战斗力还是战斗意识,都难以和大西军老本兵相匹敌。

而他们的敌人,可是吴三桂的关宁军,以及李国翰麾下的汉八旗,战力相当强悍,不容小觑。从四川传回的捷报来看,几次大胜虽然歼灭了数千清军,但是固守保宁的吴三桂大军仍旧有近两万精锐人马,并不是没有一战的能力。

换言之,刘文秀大军虽然一路上所向披靡,但是入川的清军主力并没有被打散,建制仍在,依旧具有相当强悍的反击能力。

而那些这一两年刚刚收编而来的川贵地方明军,打顺风仗可以,若是战场局势逆转了,以他们的战力,恐怕不仅难以抵挡吴三桂大军,甚至还有可能形成溃兵,冲乱己方的军阵。

孙征淇正想着“保宁大战”,感慨时局不利的时候,麾下的四个千总接到命令之后,已然匆匆赶到。

“末将王贵川!末将陈传宗!末将钟有福!末将马宝忠!”四个千总依次抱拳,随后又齐声喊道:“参见世子殿下!”

孙征淇的天威营按照戚继光在北方的练兵方略,以队,旗,局,司,部,营的编制组织。

士兵以十二人为一队,设队长一名,配火枪戚刀,伙夫一名,配双尖扁担,战兵十名,但是武器装备方面则有较大的改动,每一队的火枪兵增加到四名,配戚刀,两名刀盾手配标枪、四名长枪手配弓箭的传统设置则依旧保留。

军队同样以三队为一旗,每旗设一旗总,三旗为一局,每局设一百总,百总有亲卫三人,四局为一司,每司设把总一名,把总有亲卫十人,两司为一部,每部设千总一名,千总有亲卫十五人,三部为一营,设主将官一名,中军一名,火器千总一名,主将官有亲卫三十人。

当然,天威营还有三十门虎蹲炮,作战时将火枪手,火炮手单独编组,集中火力齐射打击的演练在营中也时常进行,所以才特设了一名火器千总。

“各部都准备好了吗?”孙征淇看着手下的四个得力干将,冷声道:“明日一早,大军立即拔营北上,一刻也不得耽误。”

从贵阳北上保宁,上千里的路程,一营数千兵马携带辎重弹药的情况下,就算有孙可望已经修缮好的驿站补给系统,没有二十天也根本走不完,途中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孙征淇并不愿意在贵阳继续耽误下去。

“世子殿下,部队早先在昆明休整了半个月,今早也只是简单扎营,下午末将派人去补充粮草马料,明日一早就能立即出发。”千总王贵川抱拳禀报道。“只是世子殿下,就凭咱们这一营兵马,末将担心很难影响保宁战局啊!”

除了马宝忠,其余两位千总见状也连连响应:“末将也是这么认为的。”

孙征淇毕竟年纪太小,虽然大半年的相处,孙征淇展示出的手腕和见识已经征服了全营上下近三千士兵军官,但毕竟没有亲自指挥过大战,没有战绩做支撑,这些老兵们并不完全信服孙征淇的判断。

“世子殿下,末将斗胆,刘将军如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应该不会败给吴三桂吧!”千总钟有福也提出了疑问。

其实,钟有福的想法非常符合当前军中的普遍乐观心态。因为这次清军攻入四川之后,刘文秀率军反击,一路大胜,北路军的表现,不可谓不惊艳。

于是乎,这使得朝中军中不少人认为,北路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应该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吴三桂大军,毕其功于一役。

而且,如果能全歼吴三桂大军,两年以内,清廷在四川陕西战场无疑是难以再发起新一轮进攻的,因为再组建一支具有同等战力的大军,没有两年时间,根本不可能。

在这个冷热兵器混用,军阵大行其道,士兵已经职业化的时代,练兵的成本之高,耗时之长是不可忽视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了那些战场经验丰富,作战技巧娴熟的骨干老兵,军队的战斗力便很难提高。

另一个千总陈传宗虽然觉得仅凭三千兵马很难决定保宁战局,但现在另外两位千总都在质疑孙征淇,就不是他也跟着质疑的时候了。

“老王,老钟,我倒是觉得世子殿下说得有道理。”陈传宗打了十几年仗,又是川北人,对保宁的地势十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