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非礼勿视,我想扁人(2 / 2)孔宣,手持抡语,开局降服苏妲己首页

但话说回来,商朝没有科举,也没有什么选拔人才的制度,上进之路艰难无比。

要么你就去从军,从小兵往上爬,凭借赫赫战功封侯。

要么就只能想办法搏名声。

知道你的人多了,名声大了,各路诸侯,甚至于纣王,都会请你当官,辅佐他治理天下。

孔宣搞出《抡语》也是出自这个目的,目前来看效果还可以。

但最近有一个消息,却让他有些愕然。

冀州侯苏护,突然要广罗人才,开科取士,只要能通过考试,便可以为官。

这不就是典型的科举吗?

这种选拔制度,孔宣也是上个月才和一位好友提过,这么快就传到冀州侯耳朵里了?

而且还真就不问出身,不问家室,考上就能得到重用。

在奴隶横行的商朝,做到这种程度,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考试的题目也很简单……不,是对某人简单。

只要你能注释三句抡语,便可以当官。

注释十句,便可以当大官。

若能成为第一名,恭喜你,可以拜为冀州侯国的司寇,主掌刑罚,相当于后世的公安部长,一步登天。

于是,这几日间关于抡语的各种注释便流行起来了。

如果注释对了,看在孔圣人的面子上,孔宣也懒得驳斥那些不学无术之徒。

问题是连“非礼勿听”这句话,那些才子也能弄错。

“不带礼物不能听老师讲课。”

孔宣听到这句注释的时候,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我尼玛这是有多没文化?

之后流传出来的注释,更是让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非礼勿视……不带礼物不可以抬头看老师。”

“非礼勿言……不带礼物没有资格向老师请教。”

“君子不器……君主和臣子之间,不可以谈论器大器小的问题。”

“……”

下面的人这么注释也就罢了,问题是,冀州侯和他身边的文臣,竟然觉得这样理解很对!

有那么一刻,孔宣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圣人,可以在知识层面睥睨众生。

甚至就连真正的圣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也未必有自己知识渊博。

要知道,这个年头连“礼”都少有。

礼节、礼数、礼法,普通百姓对此朦朦无知,不开教化。

只有顶层的诸侯卿士,才懂得一些礼节,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做到彬彬有礼。

直至商朝灭亡,周朝大兴,才制定了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各方面的礼,规范了社会制度。

又到了孔子时期,礼才大成,儒家才归结出“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道德要求。

所以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商朝百姓只能把“礼”当成礼物。

恨铁不成钢之下,孔宣也只能亲自注释,来纠正世人的错误。

可惜,没文化的又何止这个时代的人?

高中文化毕业的孔宣,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句子,还可以理解。

但太过复杂的句子,他便只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揣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