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日上三竿。
打井之前,他们也是先看了日头。是从日上一竿开始的,只用了两竿时间,一口水井就打好了?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要是说出去,傻子都不会信!
但现在,众人都亲眼所见,事实胜于雄辩。
薛清之十分的激动,手脚都忍不住的有些哆嗦,眼圈都红了:“如果此种快速打井之法推广出去,那这次的旱灾肯定会好过许多,不知有多少黎民百姓免于灾祸!”
“是啊!就算不够浇田,但人吃马嚼的,应该是无虞了。”楚王说完,再次感叹道:“这个郭二郎,果然大才!”
“嗯。”清之先生点头附会:“不仅大才,且还高义!十分难得的青年才俊!”
“既如此,那咱们就开始大力推行这新式打井之法吧!每个县城都先发下去一个范样,让他们照着打造。”
清之先生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嗯,那事不宜迟,就让杨林村的这些汉子,随之一同前往。也好早日打井蓄水!”
“嗯,正该如此。”楚王说完,伸手招过来朱管事,吩咐了几句。
随后,杨立杰与杨立文,还有林在山开始商量,分配人选。
而楚王则是和清之先生坐上马车,赶往筒车作坊。
同样是在西城门外的西北方划了一块地,搭建了几排草棚。
路上赶车的络绎不绝,许多都是拉着一车一车的竹筒。看样子,是要拉到前面的筒车作坊去卖的。
陆放之领了差事,在这筒车作坊里当管事。按照郭毅和道人商量的简单章程,统一了筒车的高低和大小。
他在这里,既管原材料的收购与堆放,也管这些木匠和学徒的住宿与饭食,还管各个工序之间的协调。
而杨立成也被自家大伯给派来了,当然了,这也是郭毅与道人的协定。
他把龙门架一并捐献了出来。
遂,杨立成就带着自家大儿与几个徒弟,按照陆放之划定的一处角落,安营扎寨了。并且,还给他拨调了几个木匠。
他们的任务很不简单,需要打造高大的龙门架,还需要用造好的龙门架吊装筒车。
把一架架打造好的筒车,吊装到骡车上。
马车来到近前,楚王扶着薛清之走下马车。
陆放之远远的看见,立时就小跑了过来,躬身见礼:“见过王爷,清之先生!”
“嗯。”楚王点头应了一声,饶有兴致的走了进去,四处打量着:“进行的怎么样了?可还缺东西?”
“回王爷,很顺利。两天时间,一共打造了五十二架筒车。多亏了郭毅拟订的章程,统一了大小和尺寸。”
陆放之一边跟在楚王身后走着,一边介绍各个工序:“从下料这边开始,由于各个部件的尺寸都是统一的,就十分的方便快捷。只需要按照规定好的尺寸,大批量的开锯就行。
然后,接下来就是各个部位的组装。以流水线的方式,制作骨架的只制作骨架,打造悬臂的只打造悬臂。
最后,等到各个部位都完成之后,一并送到这里的组装区,进行最后的整体组装。”
他们几个一边说,一边走着。就来到了一大堆骡车排队的地方。
远远的就看见两座高大的龙门架,分别由两名壮汉转动绞盘,把架下组装好的筒车高高吊起。
随后,排在最前面的骡车,缓缓上前,走到被吊起的筒车下面。随着绞盘的反转,筒车被安安稳稳的放到骡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