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席勒预料的一般,奥德因公司并没有在做什么其他的人体试验。他们还真就是招人去测试机器的,只不过机器很有可能有问题,还是那种他们根本不怕别人查出来的问题。
不少的试验人员试验过后都没觉察出什么问题,也无非就是往那一坐或是一躺,拿个机器照两下,既不累也不难受,还能拿到不少钱。难道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吗?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周围的绝大多数民众都知道新搬来的这个公司要招募医疗设备的测试人员,不会有试药的后遗症,还能拿到不少钱,干嘛不去试试呢?
别看原先的市政府办公大楼设立在这里,但这里其实也不是什么很好的社区,处于上下城区的交界地区。除了西边有个中产社区之外,其他的社区情况也不是很好。
由于波旁大街的存在,这里不少的人都是瘾君子。哪怕是那帮中产,也有很多人有嗑药的习惯。
美国的毒品卖得可不便宜,甚至综合算下来,可以说是所有国家当中最贵的了。而且税费还含在毒品的价格当中,新泽西州的税格外的高,很多人都是省吃俭用才能买一点。
为了满足自己吸毒的欲望,他们什么活都敢干。现在有个这么轻松的还能赚钱的工作,他们当然是趋之若鹜。
并且他们发现,最近社区里流行一种特别有效的药,就连那种吸了十好几年,把自己脑子都吸坏了的资深毒虫,都还是能够嗑嗨。
而且据说是种新药,还在试验期,卖得还不贵,而且量也很充足,完全不像有些化学毒品,因为被严厉打击出货出得抠抠搜搜的。
有了新的经济来源,又恰好有好货,这帮人当然是大批量囤货。反正这玩意儿又不会坏,趁着便宜多囤点没坏处,说不定后来涨价了,自己还可以倒卖出去赚一笔。
为了挣囤货的钱,他们参与实验就参与得更积极了。公司门口每天都在排队。
而也就如席勒所料,奥德因公司根本不是在测试机器,而是在利用有问题的机器,批量制造癌症患者,来加强市场对于机器的需求。
也就是说,他们那所谓的人员数量要求完全是个摆设,真正的要求是越多越好,来者不拒。
果然,最初的2000人名额满了之后,还有人想来,奥德因公司就随便编了个理由,把这些人也招进去测试。到最后干脆都不演了,来多少要多少。
不过席勒发现,他们最多允许一个人参与五次,五次之后还来的话就不要了。席勒怀疑,那机器应该是照五次就必然会得癌症。
伴随着席勒提供的胶囊在社区流传开,他也利用灰雾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样本数据,证实了自己的这个猜测。所有参与了五次试验的人,体内都产生了肿瘤。
并且同时,席勒发现附近最近的三所社区医院,主治医生的人员都有了变动。让露丝去查了一下之后发现,这些人都接受过奥德因公司的资助。
席勒不由得冷笑,看来接下来就是由这些医生瞒着一部分人的疾病症状,拖到晚期之后,再让他们去大医院治疗。
席勒可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他直接用灰雾抹除了这些人体内的肿瘤。灰雾可以直接进行细胞级别的操作,保证一个癌细胞都不会留下来。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出现了。
奥德因公司在那里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谁去检查。一开始他们觉得可能是这帮嗑药的把自己脑子嗑坏了,根本感觉不到身体难受,只要再等等就好了。
可是等来等去,也没有谁上门看病,好像他们就真的只是做了个普通的仪器检查,压根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公司发现了不对,于是就把之前已经做过五次检查的人重新给叫了回来,说要给他们做回访,借此机会真正的给他们做一次身体检查。
检查来检查去,什么问题也没有。别说肿瘤了,癌细胞也没找见。除了嗑药带来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还真是挺健康的。
这下奥德因公司迷茫了。他们以为是自己公司的机器出了问题,进行了各种检修,折腾了好几遍,但还是没找出问题出在哪儿。
为了确认机器到底是哪里坏了,他们不得不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来用排除法检查。
以前他们只是白天做试验,现在直接24小时不停歇了。这也意味着人力成本支出翻了一倍。
这些钱流入到了普通人手里,而不少人又拿着这笔钱去买了毒品,还是席勒提供的胶囊。所以就相当于这笔钱又到了席勒手里。
而席勒又把这笔钱交给了戈登,让他继续提高下城区工人的待遇,并且扩大招人的规模,不断地改善社区的环境。
虽然去戈登那里是要干活的,但是毕竟是长期工作,比这种一锤子买卖的试验还是要好不少的。福利待遇一提升,就有更多人愿意去了。
不少人跑到戈登的工地去干活,一来一去花不少时间,就不会再去奥德因公司做试验了。
偏偏公司查不出机器出了什么问题,就觉得可能是志愿者的毛病,不断地扩大招人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