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多的杀伤,毕竟有伤天和,火烧的旺,一吓一吓荆州的叛贼也就算了。”
夏侯惇松了口,但是没有做出屠城的命令。
这样虽不完全符合这下面副将的提议,但也已经勉强可以接受了。
夏侯惇到底还是不想承受这个非议,此时此刻,他也不想再动用过多的脑力,因此就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没有人知道这个折中的办法到底是好是坏,对于夏侯惇是否是最好的选择。
夏侯惇半真半假的说了这些话,只能任由手下士兵们去领会。
烧掉房子肯定会激起百姓的反抗,把这些人杀掉人头拿去充当军功吧。
最起码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进行屠城。
当然,夏侯惇并不是仅仅会屈从于这些压力就盲目的做出决定的人。
他之所以不进行屠城,主要还是怕士兵们杀红了眼。
出刀容易收刀难,手下的人想的是如何能回去之后减少惩罚,夏侯惇想的是怎样能尽快的安全的逃走。
一旦在城中大肆屠杀起来,士兵们情绪激动,一定会引起慌乱。
即便是于禁的军法在严,管理再认真,也无法完全的让士兵们听话。
组织管理起来十分困难。
士兵们的集结将会受到影响,这样的话就会影响他们逃走的速度。
杀红眼之后,士兵们的情绪容易激动。
而在撤兵的路上,面对敌人的巨大压力,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和冷静。
情绪激动之下,这些士兵们很容易会陷入乱战,或者说情绪崩溃。
有时候发动攻击是容易的,但是想要在撤兵的时候保持军队的纪律是困难的。
如果平常的时候,于禁还有信心。
甚至说不定能将士兵们组织起来,再打一个漂亮的反击仗。
但是造成大屠杀的士兵们,是无法用理智和严格的军纪去要求的。
屠城、大屠杀之类的,是将心中的欲望完全放纵,这种完全脑子松懈下来不进行思考的状态,只有在打仗结束之后才可以。
但是,他们撤兵的路上,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很显然还是需要动脑子的。
越到最后关头越不能放松,所以夏侯惇要将士兵们紧紧的约束起来。
免得在撤退的途中再次被敌人追杀的溃散,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所以他允许士兵们取下一些人头,烧掉城池,为了他们将来减轻惩罚。
但是这一切的进行都要在军纪的约束之下。
总的来说,还是要保持一个度的。
但是屠城两个字就不一样了。
别说真正的去实施这两个字,光听起来就有着一股野蛮放肆的味道。
……
夜幕降临,今天晚上的星星不少。
徐盛结束了一天的训练,来到了赵统的帐篷。
两人一起搬着小胡床,坐在帐篷外面,吹着凉风,看着星空。
这段时间以来,赵统和徐盛一直在加紧训练士兵。
将士兵们分为三班,轮流进行训练。
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留有足够的兵力随时投入战斗,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淮南兵和江夏兵进行整合。
赵统从豫章带来的士兵也分为三班,这些老兵在训练的时候会混入部队里,带动着淮南兵和江夏兵一起进行训练。
尽可能的用最短的时间将这些兵训练出来。
连日高强度的训练,士兵们难免会感到疲惫。
这个时候赵统自己也不客气了,怀着对于荆州的怨气,不停的向西陵要着物资。
不光要让士兵们吃饱,还要让士兵们吃好。
最起码轮到谁训练,饭里就要有些油水。
这样一来,士兵们对于训练也抱有极大的热情。
能够顿顿吃的饱饱的,已经是难得的幸福经历了,何况是还能在碗里见到一些油花呢。
黄射对于赵统和徐盛非常的敬佩,而且刘备在东边的势力越发的庞大。
无论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感情上出发,黄射都愿意认真的积极配合。
自己的父亲还在刘备那边帮忙打仗,一直没回来,刘备也派出了兵马帮助荆州抵抗曹操。
而且,刘备已经成为了地跨两州的大势力,还算是自己人,黄家只区区一个江夏郡的地盘,当然愿意交好刘备。
调动大量的物资,虽然对黄射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黄射仍然甘之若饴。
即便是赵统告诉他,物资不够,可以从豫章调配,豫章连续大丰收,黄射也不肯答应。
他非常想表现自己的价值。
他相信,这几场战斗一定能在历史上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
对于自己的笔墨,哪怕只是淡淡的一画,也一定能给后人留下无穷的遐想。
就这样,在江夏的鼎力支持之下,士兵们不仅是吃的好,用的好,江夏的士兵也被他们的老领导嘱咐认真配合。
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虽然还不能让他们变得兵强马壮,成为精兵悍将。但是已经可以做到在赵统和徐盛的指挥下,密切配合,军容不散乱了。
“看样子,这襄阳城内想要通曹的人不在少数啊!”
一向乐观的徐盛此刻也有些不满意了起来。
将敌人困住这么久,要求襄阳增兵的军报也送去了那么久,可到现在还是没有消息。
“不,他们终于来了。”
赵统舒了口气,带些嘲讽的说道。
“来了吗?”
“来了,下午刚刚传来的消息,派出来的人马已经出了襄阳城了。”
等了那么久,他们的人才刚出了襄阳城。即便是来了,还是让徐盛和赵统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