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22人才难得(2 / 2)隆万盛世首页

这边的动静,旁边厢房里就探出一道人影。

“冠君,芦布人呢?躲哪儿偷懒去了?”

魏广德看到那人,当即大声喊道。

史冠君,一个监生出身,因做事干练调入中书科,后被选入内阁担任中书舍人,帮助做些事。

魏广德问起,史冠君急忙站出门对着魏广德抱拳道:“魏阁老,刚才外面有个小內侍过来,芦布跟着过去了。

来人好像是看守皇门的,应该是外面有事儿。”

“哦,知道了,你帮我续杯茶水来。”

魏广德点点头,又吩咐一句。

中书科,就是当初张科曾去的那个衙门,位于六科旁边,不过那里大多是舍人周转的地方。

中书科因为已经没有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这些差事儿其实已经落到内阁中书手上。

对于从七品的官员,魏广德自然可以随意使唤。

他就在院子里扇扇子休息,那边史冠君已经把茶水泡好送过来。

“麻烦你了,忙去吧。”

魏广德冲他笑笑,说了句。

“魏阁老,有事儿你招呼,我就在旁边屋里。”

史冠君陪笑道。

魏广德在院子里休息了约摸半盏茶的功夫,终于看到芦布从院外风风火火小跑着进来。

“老爷,你找我。”

看到魏广德在院子里,芦布就猜到了。

“嗯。”

魏广德应了声,这才返回值房。

不管芦布出去是办公事还是私事儿,都还是要关起门来处理,可不能让内阁其他人看笑话。

进屋以后,芦布就从袖中摸出一封书信,双手捧着递了过来。

“老爷,这是张管家在皇城外交给我的,说尽快交给老爷。”

不等魏广德问起,芦布已经先一步解释他离开的原因。

知道是张吉找人把他唤出去的,魏广德自然知道肯定是有事儿。

接过书信只看了眼,魏广德眉头就是一皱。

书信居然不是张吉的,而是宣府马芳派人送来的。

“宣府有什么事儿?现在俺答汗又不在草原。”

魏广德嘟囔一句,随即撕开信封抽出信纸看起来。

直到魏广德把书信全部看完,魏广德的情绪也变得低沉起来。

是的,马芳这信其实没其他内容,不是找朝廷要银子和粮草,而纯粹就是告诉他一声,请尽快安排接班人去宣府。

年初开始,马芳自感觉身体每况愈下,现在就连战马骑乘久了都已是不能。

边镇总兵,都不能骑马打仗,还继续做什么?

其实,放早年流落草原,身子骨就落下病根,以前也就是年轻气壮扛得住。

这几年条件好了,打算将养起来,可底子已经坏了。

按照书信里的内容,他应该是没几年好活的了。

显然,他的身体情况比谭纶还要糟糕。

谭纶吧,好歹还是在京城,能弄到不少滋补药材将养身体,所以前两年就觉得熬不住,可还能继续站岗。

可马芳身体一垮,那就是各种毛病都来了。

好在现在宣府边墙一片安静,俺答汗不在,蒙古那边也闹僵不起来,马芳今年就没有再带队出巡。

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倒是没耽搁差事儿。

可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持续,这不就找魏广德安排好,最迟明年他就要回蔚县老家安度晚年了。

不得不说,这封书信还真重要,关系到魏广德对京师安危的布局。

俞大猷那边也没几年了,马芳也是这样,到时候手上就剩下戚继光、李成梁可用。

按说也不少,可大明疆域太大,南北都需要人看着,不免就有些捉襟见肘。

魏广德现在感觉手上人才太少,特别是那种有战阵经验的武将。

想到这里,魏广德自然就想到兵部。

他只是把握大方向,可就对地方武将的了解,肯定还是兵部武选司最熟悉。

魏广德可不信这时候大明就没有名将了,哪朝哪代不是人才辈出。

至于戚继光、俞大猷出名,那是时势造英雄,他们参与剿倭,所以名流千古,加之本身军事素质也过硬,都是南北通吃的大将。

得开始培养新一代的将领,可不能光依靠着这帮子老将打天下。

人,都要老去的时候。

或许一开始,俞大猷说想致仕,魏广德还想着让他再熬熬,等把陈璘那些人培养出来,水师有了新首领再说。

现在宣府的马芳也撂挑子了,魏广德就得重视起人才更新换代的事儿了。

给谭纶写了条子,让他尽快安排武选司对大明各地将领进行一次梳理,选出一些可用之才,要尽快分别送到宣府、辽镇等地进行培训。

特别是戚继光的练兵之法,魏广德觉得应该保留并在各边镇推广开,还得问问兵部对于戚继光骑营、步营和车营的推广工作,现在到底做到哪一步了。

魏广德只记得当初一直说要在蓟镇搞十支新军出来,那时候还是戚继光的打算。

之后戚继光北调,带走了四支练好的兵营,另外那几支又是什么情况,是否进行补充等等,魏广德都要好好过问一下。

这段时间,倒是把这茬儿给忘记了。

“以前遗留下来的事儿还真多。”

魏广德感慨一句,叫来芦布,把纸条交给他,让他送到兵部去交给谭纶,这才又开始处理起公务。

至于书信里马芳说的人选,他现在根本就没人选可用,也只能先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