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六章 一事毕,一事启。(1 / 2)大巫姒夏首页

巫族幼子、释门小僧还有龙虎小道姑,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生间出了亲近感。

这种感觉尤为珍贵。

在非人的阶层中,一旦有缘并且彼此间能够近亲,在经过了考验之后,就可互为助力,以此相互扶持。

当然,三人目前尚未想到这么深,只是大家都年轻,而且从目前的地位上来说,都可谓为不相上下——便是巫族的王,其实如今也只是个还没成为巫的少年而已。

可他自小在凡间生长,生来就被灌输人人平等的人族思想,再加上身为姒家和涂山氏两族尊贵血脉,从心理上他就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其余两人地位低。

其他人饮了三盏茶后,符夏才把话说完。

而他面前的那盏茶,只是浅浅的嘬了一口,毕竟他从起初喝的一盏茶中汲取的灵气还在肚子里没消化掉,整个人撑得慌,哪里还敢再喝?

倒是谋略的肚子不知道是什么做的,居然也能跟着不负卿和张神经连喝三盏。

这一点让符夏有些诧异,他就喝一盏,肚子都要撑爆了,谋略起初就喝了三盏,再加上现在三盏,六盏茶下去,小丫头居然面不改色!

就在他思索的当口,喝完了茶的谋略和张神经又开始忙活起来。

收茶壶茶盏、倒茶叶洗杯具,两个女娃娃忙的不亦乐乎。

等到收拾完毕了,两个女娃娃重新坐回来,四个人就又围成了一个圈。

其实面对他那一通半真半假的话,不管是张神经还是不负卿,都察觉到了其中的漏洞。

不管是文贤苑的可愿和尚,还是清心宗的青玉上人,哪个是傻子?

什么祖传的变化之术能够装的那么像?

就算是外表一模一样,那么修佛的不负卿和修道的张神经二人,自身所修行的独门佛法、道术中的种种异象,又怎么能够装的出来?

不过两人没有傻乎乎的追问,在他们看来,既然符夏不愿意说,那就不多问。

这事儿本就可大可小。

换了旁人敢装成二人坑蒙拐骗,五台山小雷音寺和龙虎山肯定穷搜天下也要把那两个胆大包天的骗子找出来五马分尸。

可一旦有符厌大巫的幼子求情,那这事儿就不是事儿了。

张神经抢先拍着胸脯说这不算什么,小事而已无需计较。

继续交谈中,少年才知道,张神经和不负卿还真是冲着金钩来的。

千丈潭的青鳞龙鱼,小道姑也看上了,想找金钩把龙鱼钓起来带回龙虎山养着玩儿,但既然符夏的妹子也看上了,那么她大小姐也就忍痛割爱。

符夏暗自点头,这龙虎山的张神经不愧是大门大户出身的,行事风格颇为洒脱,只不过他也发现,哪怕是在交流中,张神经的心思更多的还是落在那个白衣和尚身上。

察觉到这一点的少年在心中暗暗发笑。

和尚配道姑?

有点意思!

其实盘界中修行者之间嫁娶双修很常见。

便是释门中人,往往也不乏娶妻的和尚,血脉子嗣的延续,是每个修行者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须知便是强如大罗金仙,也有身陨命丧的一日。在死亡面前,大罗和匹夫其实都是平等的。

差别或许就在于大罗享尽福缘,寿数可知万载甚至十万载。

但最终,还是逃不过身死道消。

所以当少年察觉到张神经的那点心思,也就是初时感觉有趣,再仔细想想之后,也就不太奇怪了。

而白衣和尚一看就是个闷葫芦样儿,活脱脱高冷范儿,所以经过了凡间无数狗血电视剧熏陶的符夏已经在脑中描绘了一出出《霸道总裁爱上我》《总裁的调皮小娇妻》《倒追高冷总裁》等等狗血剧情。

这简直是太——

令人羡慕了!

不过人家是凭自己本事让人倒追的,这个少年明显学不来。

或者说现目前肯定是学不来。

三人之间的初次接触,就在不负卿的沉默,张神经的偶尔偷窥以及少年的一心二用胡乱脑补各种剧情中结束了。

等到一僧一道姑两人告辞之后,看着二人脚下云朵拉出的白线,符夏算是松了口气。

他仰着头看天空,嘴里却对着乖巧的站在他身边的谋略道:“谋略啊,你是怎么知道我们走这边会遇到不负卿和张神经的呢?”

“假如我们不来这里,后面会发生什么呢?”

面对符夏的询问,小丫头那只琉璃红的眸子中眼神闪烁了一下,她从袖子里掏出白纸和碳条,刷刷刷刷。

写完了字的谋略绕过少年,来到他面前,踮起脚尖,双手举起白纸,同样仰着头看着他。

从四十五度角往下看,这丫头的脸蛋儿白嫩嫩粉扑扑的,忽闪忽闪的琉璃红大眼睛直勾勾的看着自己,虽然她脸上很平静,但怎么看怎么可爱的紧。

男人向来是专一的。

十八岁时的男人,喜欢十八岁的女娃娃。

二十八岁时的男人,喜欢十八岁的女娃娃。

一直到八十八岁的男人,也喜欢十八岁的女娃娃。

嗯,有些男人喜欢的不是女娃娃,而是小萝莉。

这种事情很变态!

少年当然知道萝莉控这种事情很变态,但就算他自认为自己不是萝莉控,在这个瞬间都觉得自己也许、肯能、或者——

可以做个萝莉控?!!!

卧槽!

单身十几年,所以心理已经扭曲了么?姒夏,你这个死变态!

暗自吐槽了一句,少年顺手不轻不重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脸,将那些龌龊的心思赶紧拍死在心里。

做完这一切的他赶紧将注意力放在了谋略手中的白纸上。

一如既往的,白纸上只有三句话。

“直觉。”

“事情曝光,两只小狐狸会吃苦。”

“点滴之恩,涌泉相报,方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