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尹博文就是,话不投机。原来是朋友,以后连朋友都没必要做了。”姜梨解释。
她觉得现在这个状况很不好,人人都把她和尹博文联系在一起,将她们默认成一对。就算她现在对尹博文没想法了,日后尹博文金榜题名,其他人也会说是她高攀不上的。
看起来要赶紧找个机会,让其他人改变想法。姜梨想。
而李朝晖虽然对姜梨的话听不大明白,但听到姜梨说跟尹博文以后朋友都做不得了,不免窃喜。只不过他即将奔赴沙场生死难料,有些话只能暂且憋在心里。
“谢谢你,阿梨。”李朝晖看着姜梨,一脸认真的说道。从小阿梨就对他多有照顾,是除了姑姑外唯一对他好的人。他一直把阿梨当作他的太阳,当作……喜欢的人。
姜梨听到他的感谢,以为他说的是刚送出的衣物。于是就只是笑了笑,“不用谢,你能平安回来就好。”
李朝晖看着姜梨的眼睛,向她承诺:“你放心,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
李朝晖走的那天,姜梨还带着提前做好的干粮去送了他。分别时最后的嘱托,无非还是一句“平安归来”。
李朝晖走后,姜梨的日子过得跟平时没什么不同。
因为杜婶子提醒她今年怕是要过一个冷冬,所以姜梨也抓紧时间开始着手准备方便储存的食物,还有过冬的衣物。
姜家没有养猪,姜梨想要多买些肉做成腊肉过冬吃,就去了集市杜家的肉摊上去买肉。
这些天姜梨跟杜寒露已经混熟了不少,杜婶子看到姜梨来买肉还专门给她挑了位置好的,又送了她几只猪脚。
姜梨向杜婶子道了声谢,又冲着杜婶子点头笑了笑。
杜婶子意会,提高了嗓门。“阿梨啊,你一次买这么多肉,是帮尹家买的吗?”
“杜婶子为什么这么说,我做甚要帮尹家买肉啊?”姜梨不解的问道。
旁边摆摊的大娘听到她们的对话,忍不住插话。“尹举人现在已经是举人了,阿梨你们两个的婚事什么时候有定下来啊。”
“冯大娘您说的这是哪里话啊。”姜梨惊讶,“尹大哥是我父亲的学生,就跟我大哥一样,没有其他的。尹大哥这次进京考取了功名,可是要娶京中大官的女儿的,您可别乱讲话。”
冯大娘被姜梨这么一说,脸上有些挂不住,便又回道:“阿梨你跟尹举人的事情咱们镇子上谁不知道,害什么骚呢。”
姜梨听到她这话板起了脸,反问她:“您到是说说,我跟尹大哥有啥事?”
“您要是指的是我父亲资助尹大哥读书的事情,那我父亲资助的也不止尹大哥一人,怎么到了您的嘴里,就变成我跟尹大哥有什么了呢?”
眼前的这位冯大娘最爱说人是非,瑜镇上没几个人没被她背后编排过的。是以这次姜梨跟她对上了,其他人第一反应都是站在姜梨这边帮着去反驳冯大娘的。
最先开口的是正在看肉的王大婶,她跟冯大娘向来就不对付。这回有了机会,当然要噎冯大娘两句。
“我说冯大娘,我记得你娘家侄儿在姜夫子书院读书的时候家里凑不齐钱,姜夫子也是免了他束脩的。可见姜夫子一直是心善的人,并不是只对尹举人好的。当初你一家对姜夫子感恩戴德的,怎么过后就在这儿议论姜夫子的女儿,这也太不厚道了。”王大婶道。
冯大娘脸色一变,想要辩解两句,可其他人听了王大婶的话后都觉得王大婶说得有道理,一时都跟着指责起冯大娘来。
“王大婶说得对啊,姜夫子在咱们镇上教书快二十年了,哪家孩子要说因为没钱读不起书的,姜夫子不都帮忙了么。”
“是啊是啊,我家外甥当时交不起束脩,姜夫子也没把他赶走,还是尽心尽力的教他。虽说我家外甥不争气没能考上功名吧,但是也在县城找了个做账房先生的活计,现在日子过得也不错。逢年过节的都要去姜夫子家拜访一番的,就是为了感激姜夫子的恩德呢。”
“那你家外甥还真是个知道感恩的,不像冯大娘,人家姜夫子帮了她外甥,她背后也没少议论姜夫子跟阿梨,实在是不像话。”
“是啊是啊,姜夫子要续弦这事儿,冯大娘传了就有十几年了,简直离谱。”
姜梨的本意自然不是为了讨伐冯大娘,只是冯大娘平时人缘太差,其他人找到这个机会就开始一窝蜂地指责起冯大娘来。
眼看话题越来越歪,姜梨赶紧开口道:“冯大娘您平时就爱说些闲话,可也不能随便乱说,坏我的名节啊。”
“是啊是啊,”杜婶子赶紧接到,“这么看来姜夫子对尹举人和其他学生也没啥区别,就是尹举人跟阿梨年龄相近,大家想多了吧。”
其他人纷纷附和,有的还拽出来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姜梨跟尹博文是兄妹也是没有错的。
姜梨感激的冲杜婶子笑了笑,今天的事情虽然不能彻底让别人觉得她跟尹博文没关系了,但至少能改变一些人的想法。
以后在人前多表明几次态度,总会让镇上的人将她和尹博文切割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