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饱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
直到最近的十几年,有着无数志士的前赴后继的努力付出,才能够保障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需要,但依旧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的粮食。
所以要珍惜粮食。
迪夫虽然是有些讲究,也没办法不讲究。
吃惯了现代精挑细选,去虫去皮去胚的精米,再去看看古代那普通百姓那掺杂着虫子,沙子,麸皮等的糙米,我想,绝大多数的现代人能都吃不下去。
然而,就这种米,五文钱一斗,依旧有许多百姓吃不起。
更别说是菜了,饭都吃不起了哪里吃得起菜?
李二也算是兴起于微末,见识过民间的疾苦,再加上初登帝位,秦王府旧属虽然有从龙之功,但仍保持着谨小慎微,还没开始贪腐变质。
所以天下百姓如何,李二还是知道一些的。
迪夫所说的虽然听起来可行,但依旧有着局限性,原先那部分连粮食都没有的百姓依旧还是吃不饱。
但是,他却敏锐的听出来了,迪夫想要改一改制度。
哪怕只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匠人,但这是改革的第一步,由不得不慎重。
所以,不仅是魏征,哪怕其他人也是听不得的。
迪夫却没想那么多,他是想到了一茬是一茬,继续着被打断了的早餐。
有些凉了,但是不要紧,粮食嘛,要珍惜。
李二也默不作声,他的早餐也还没吃完。
长孙没人打扰,早就吃完了,带着侍卫们在庄子里走动。
书院里,孩童们朗诵着的那些从未听过的诗词,简洁朴素的字词间却蕴含着深意,如此的开蒙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
眼里放着光,一个庄子的孩童,全都识字,若是普及开来,天下人人识字,还能缺得了贤才?
心底里这才有些相信了,李二来这并非为了享乐,那迪夫也确实是大才。
迪夫也不去理会这些,今天李二在这,索性今天就不教课了,吃了早餐就去钓鱼。
昨晚钓到的那本附魔书,是一本精准采集,可以利用铁砧花费经验等级去附魔到斧头、镐子等工具上。
精准采集主要作用是在采集的时候掉落的被采集方块本体,比如采集用带精准采集的镐子去挖煤是,得到的是煤矿石,而不是煤矿。
当然也可以去采集玻璃方块,若是没有使用带精准采集附魔的镐子的话,那么玻璃会直接碎掉。
再比如可以挖有草皮的泥土,获得带着的草方块,若是使用普通的工具,则只会获得泥土。
实际上,这个功能有些鸡肋,现实与游戏总是不同的,草方块放下之后,若是条件不适合,草一样会枯死。
而玻璃或玻璃板,放到现实里之后,人是可以进行搬运的。
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可以用于采集冰方块,而若是没有精准采集,用工具破坏冰之后,它只会变回水而不是方块。
基于这一点,给镐子附魔精准采集,还是很有必要的。
但镐子等工具是有耐久值的,迪夫打算去钓一本能用经验恢复耐久的附魔书,经验修补。
这很需要耐心和运气。
这一路上,因为旁边的侍卫众多,李二只是和迪夫闲聊。
一到河边,挥退了侍卫,李二就有些迫不及待了,显得有些焦虑,又面色肃然地问道:
“迪兄,现在就你我二人,迪兄想如何改革,不妨直说。”
迪夫抛下鱼钩,按着昨晚的情况,大概五到十分钟就能有东西上钩。
听到李二问得这么直白,迪夫想了想,忽然意识到李二怕还是心里没底。
“李兄,国朝弊病很多可以慢慢改,但有一条,却是缓慢不得的。”
“迪兄请讲。”
“人才问题。”
“迪兄所说的确实是问题,朝廷地方都大量缺乏贤才来治理,但是现在科举与举荐并行进行,乡野已经是少有贤才遗漏,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增加贤才了。”
李二叹了一口气,显得有些失望。
但迪夫想说的不是这些,李二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理政的是贤才,种地养鱼的就不能是贤才了?
就拿粮食问题来说,远不是只要有了土豆玉米这些高产作物就能一下子解决的。
玉米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传入,而且到了明朝末年,山东、河南、河北十多个省都有种植。
土豆传入我国也就比玉米晚一百年的时间。
那么明朝末年为什么还是连年的大饥荒?
“李兄,我朝的猪都是黑毛猪,毛发灰黑,而且生长缓慢,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长大到可以宰杀。而西域却有一种白毛猪,只需要半年就能长大出栏。
若是能将其引进我朝,势必能增加肉食,肉一多了,那么价格自然就低些,这样也能有更多的百姓能吃到肉。
但是,也有可能西方的猪引进之后,在我朝水土不服,还没长大就死了。若是有一个人张三能找到将其养大的法子,但他却不识字,也不曾读过圣贤书。请问李兄,他算不算是人才?”
李二皱起了眉头,没读过书,也识不得字,怎么可能是人才?
但是这人若真的能养出半年就能出栏宰杀的猪,一下子就能多出许多肉食,原本勉强只能吃饱的百姓如今也能见见荤腥,哪怕是一两月吃上一次,也是大造化了。
若是朝中文武哪位能献上这个法子,必定是加官进爵的。
一下之间,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迪夫轻笑,也不以为然,古人的思想与现代的思想那是天差地别,磨合总是需要时间的。
没哟一口否决,能思考,总归是个好事情。
“那这样好了,我再换一个,若是一个人王五读过书,也认识字,却终日醉心于田间庄稼地里。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培育出了一种水稻,将原本的亩产三百斤翻了个番,变成了亩产六百斤。
那么请问李兄,他算不算是人才?”
这下李二爽快多了,脱口而出。
“此人必定是贤士,而且当以国士之礼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