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的一个正午,高温红色预警,太阳肆意彰显野火燎原般的掌控力,整个城市笼罩在一股透明升腾的雾气里,高楼在视线里变得扭曲,像正在融化的冰块,逐渐失去尖锐的棱角。
走在发烫的路面上,行人感觉能闻到自己被烧焦了的味道,仿佛置身平底锅一般。
28岁的郝仁靠着电子城门口的石狮子发愣,石狮子硕大的身躯虽然挡住了炙热的阳光,却挡不住地面蒸腾的热流,汗水从他挺拔的背脊顺流而下,在那件白衬衣上冲出条条小溪。
后面站着个20岁出头的姑娘,名叫汤媛,现在也是满头大汗,发丝都黏在了被晒得发红的脸上,手里拿着一叠文件,看郝仁楞了好一会,有点不知所措。
“郝总,咱这还继续调研吗?”
“不用了,今天周末,还叫你出来帮忙,辛苦了。把调研表都给我,你先回去吧。”
“那你呢?”
“我再想想。”
其实,有什么好想的呢?汤媛不解地走后,郝仁也不过换了一个有冷气的地方发愣而已。
郝仁,十年前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主修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一毕业就入职了耀华科技有限公司,正儿八百的专业对口。
90年代重点大学毕业生都是香馍馍,各种单位抢着要,最有竞争力的当属政府和国企。
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是,作为优秀毕业生的郝仁,却被耀华的总裁赵扬一套忽悠,签了这家当时不到百人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电子产品OEM代工和ODM贴牌,如电话、BB机、小灵通、手机、MP3、光碟机等等。
也难怪郝仁的老师们都唏嘘不已,觉得浪费了一棵好苗子。哪家大公司招聘,是总裁亲自上阵,说好听是礼贤下士,说难听还不就是企业没吸引力,不好招技术人才。
祝福也好,惋惜也好。18岁的郝仁义无反顾地坐火车南下耀华技术有限公司所在的沿海城市——深圳。
时势造英雄,在这个烈火烹油的掘金时代,这家小小的民企凭借着毗邻香港,承接海外与内地的地域优势,收尽了外贸的红利。
赵扬是个有眼力的领导,当时签下郝仁,就有种挖到宝的感觉。在公司里,给予了郝仁绝对的信任,还是个新丁的时候,就让他领着同样半生不熟的技术人员搞起研发攻关,坚决要拿下其他小作坊公司甚至是大公司拿不下的订单。
而郝仁肯吃苦、肯专研、够大胆,真就搞出了点名堂。和其他从工厂学徒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相比,郝仁科班出生的专业技术优势很容易凸显。他提出的组件模块化的产品研发方案,减少了生产组装的难度,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让耀华成为业内生产质量的标杆。
很多年后,耀华成立30周年的庆祝酒会上,有一个白发苍苍的外国客户回顾说,当时对于中国制造的产品,企业都会大比例抽样验收,但只要是耀华出品,我心里就觉得抽检多此一举。
公司从几十个人到万人也就是这十年间的事,郝仁步步升迁,开始主管公司产品研发,在一众高管里是最年轻的一个。
可能,就是太年轻了,郝仁才拒绝不了这烫手的山芋。
几天前,公司经营月例会还没开始,郝仁就感到隐隐的不安。以前例会不是这个缺席就是那个请假,各位大佬平日里都忙得脚不离地,谁愿意旁听这短则半天,长则一天的月例会,除了有议题来汇报的,大多也就找个由头不来了。
而今天,离开会还差10分钟,来自销售、服务、生产、财经等领域的各位主管早已在座位上正襟危坐。在短暂的暖场后,公司总裁赵扬当即宣布了一项重磅的决定。
“我们要建自有民族品牌,销售自有品牌的产品!”赵扬的宣布是慷慨激昂的,这位年纪四十多的总裁个子不高,言谈举止极具个人魅力,他的声音从来不大,但总有种振聋发聩的感觉。
“我们靠三来一补和贴牌贸易白手起家,如今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从几十个人的作坊做到万人大厂,大家如今兜里也有了几个小钱。可是,我就想问问,这样的模式,我们还能走多少年?竞争者数量猛增,行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沼,如今是订单越做越多,利润却越来越薄,销路受制于人,憋屈不憋屈?大家是想捞一把就走,还是真的想做一个百年老店?”
赵扬的话掷地有声,然而今天的演讲却没有像往日一样掌声雷动。一阵沉默后,大家陆续开始提出自己的担忧。
“赵总,这个屋子里的人都在一条船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肯定没有说捞一把就走的道理。”第一个站起来的是主管中国区销售的刘达喜,开口就表忠心,之后的转折却不委婉,“但是,我担心的是目前我们手上的这些客户会怎么看?供应商要和客户抢市场,这一消息宣布出去,短期内就可以把我们培养十几年的客户关系消耗殆尽。万一,我说的是万一自己的品牌没做起来,那企业利润从哪里来?全厂万把人可能要喝西北风。”
“说的是啊!”生产主管姜大力,出了名的好脾气,平时开会如果有了争议,一贯和稀泥,这时候却一反常态地站出来说:“创造自己的品牌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但回归现实,我有一点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目前很多方面不具备条件。我们现在的生产运作模式,按照订单排生产,下100个,生产100个,根据订单数备料和安排人手即可。但如果是自有品牌,我们需要对市场有准确预测,以前还算定数的东西,现在成了变数,稍有不慎,库存积压会拖死咱们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