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惦念着陛下您呐。”连海最清楚挑什么好话说,他上前将食盒收下,大门外站着的小黄门得了信号,连忙赶来将食盒拿走。
周观衍拿起折子,眼神似乎停留在上面许久,然后笑笑说:“她不生气都是好的,哪里还记得这么多。”这是指紫菀说得那通话他知道是半真半假的。
连海在一旁磨起墨,装作没有听到。他跟在陛下身边也有十多年了,都说帝王脾性莫测,他身为跟前的首领太监,还是有那么几分本事能把话说到帝王的心坎上,“事出有因,贵妃娘娘是宽厚善良的性子,自然理解陛下之心的。”
若是玉窈在这儿听连海一番话,不得不夸连海真是个好帮手。果然话本诚不欺她,皇帝跟前的太监都是抹了油和蜜的。
且不论周观衍怎么看她,但从紫菀回来带着几颗色泽鲜艳的宝石,便让玉窈心情大好。她倒忘记前世有没有这一遭了,毕竟前世的糟心事在她封贵妃后是一串接着一串,有时她怀疑一个后宫三足鼎立都是来对付她的。
不过那时的玉窈是越挫越勇,靠着对周观衍的喜欢以及骨子里的胜负欲才一点儿也不惧。
重来一次,心境自然不一样了。
玉窈看着话本子里写的书生和小姐几经周折后在一起时露出了羡慕的笑容——她一上午总算是看完了。
面对紫菀带回来的鸽子血,她更是懒懒的看了一眼,“拿去让司宝司的人画图样再给我看吧。”
别以为她不知道周观衍,打了一巴掌再给颗甜枣。她玉窈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若如前世那般傻,怕真的以为他对她有了愧疚之心呢。
左不过等事情尘埃落定了,又将她冷落了下来。
玉窈重活一世,才觉得自己大好的时光都花费在争风吃醋上面,着实不值得。
“娘娘,宋国夫人派人递了信进来。”玉窈正想着什么时候办一个赏莲宴,有那种清风流渠,丝竹绕耳的雅致。偏巧紫苏从外面送了信进来。
宋国夫人便是她的生母小魏氏,是魏太后的胞妹,而杨美人的母亲是魏太后的庶妹。魏太后送了两个人进宫,谁不在背后说一句高明。
一个不成器还有另外一个,再不济,魏氏的女儿总有个出挑的。只要周观衍要仰仗魏氏,那魏太后的权柄便不会小。
真到了皇帝不需要魏氏的时候,这对半路出家的母子才开始真正的战争。
她还记得她母亲说:“有你姨母在,你还会怕后宫有人欺负你?到时候你坐上皇后之位,谁不敢拿你怎么样,你也好好地长了玉家的脸面。”
当时她们计划得好,可谁又想到玉窈至死只是贵妃,一切不过是为了周观衍的心上人铺路,而魏家也在那场大火前不久数罪齐发,摇摇欲坠呢?
所以她怀疑过她的死跟周观衍有关,至少是被他们夹在中间当箭牌了。
这辈子她不再搅和进魏氏和周观衍之间,再联系到上辈子的事情,其实她才发现魏氏和周观衍之间已经初露端倪。
她微敛神色,让紫菀打开了信给她看。她母亲一向无事不登三宝殿,玉窈与她母女情分淡薄得可怕。唯一二人达成共识的事情便是玉窈入宫。
后来玉窈入了宫,她母亲倒是不常来,倒不是为了什么避嫌。玉窈几次从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母亲养了一堆乐伎在府上日夜丝竹不停地玩乐,母女之间的联络更加稀少。
玉窈接过信纸,粗略的览过,都是些老生常谈,另外又说过两日来宫里看她。
“夫人跟你说什么了?”玉窈沉着眼神,望向紫苏。
紫苏感觉自己头上盘旋着一道沉沉的目光,她感到有一丝的压迫,“夫人只是叮嘱奴婢,要好好在娘娘身边服侍。”
一抹哂笑从玉窈眼中划过,她母亲什么性格她一清二楚。这样的话不像是她说出来的,那便只有紫苏说了谎——
“你在宫里待的久,也该知道一仆不能二主的道理。”不顾紫苏的惊讶,玉窈拂了拂手让她下去好好想想。
紫苏神色难测地离开了后殿。
玉窈也是到了前世后半部分才知道紫苏是太后安插在她身边的眼线,只是这眼线安插得并不是那么在意她的一举一动,但按照她那位姨母多疑的性格,十有八九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她。
玉窈今日敢跟紫苏挑明,显然她不怕紫苏告诉魏太后,更不怕魏太后知道。将这些挑明给紫苏看,她也是知道紫苏的能力。
有时候聪明人一句话就该知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