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动静皆宜(1 / 2)华夏文道世界首页

李承天仰看着大树,天空,此时在他的眼中,大树层层叠叠的枝叶,已经不再是枝叶,蔚蓝澄澈的天空,也已经不再是天空。

在他的眼中,以他的角度去看,澄澈的天像是变成了澄澈的水,层层叠叠的树叶,则变成了水里的水草。

“原来树叶就是翠荇,怪不得,怪不得。”

他终于明白了。

侧过头去看一下老人那里给他举的例子,发现这个信息,这个秘密,其实在一开始,老人就已经用例子告诉他了。

老人说:树高如翠荇,山远象青莲。

这就是明确的在说,树和翠荇,山和莲花的关系。

只不过一开始李承天他去审视这些字的时候,是用自己刚刚学到的炼字知识去审视的,他自己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生搬硬套,所以便就直接把如和象,以缺少动态,不够形象,与前后似乎没什么关系的理由排除了。

如果他能多考虑一下,树和翠荇,再去审视老人给出的那些例子,或许他就不会那么简单的将如和象排除了。

现在他明白了树叶就是翠荇,就明白了如和象这两个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用个比喻而已,而是一种独特视角的观察,以及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将整首诗前后都关联起来的结果。

“这题还真是巧妙,谁能想到,最不像好字的字,竟然蕴藏着这两句的秘密?”

他啧啧赞叹。

“现在知道了树和翠荇的关系,接下来就好办了,树和水草能联系起来,很多字的违和感就会消除了。”

“再重新试试。”

“树高飘翠荇……”

他再一次认真的开始炼字。

这一次,很快就让他找出了几个他自己觉得很不错的搭配。

树高飘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飞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浮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摇翠荇,山远荡青莲。

树高曳翠荇,山远荡青莲。

……

他觉得山远青莲这一句,比树高翠荇这一句,容易搞定,所以先把山远青莲简单确定了一个结果,然后去着重尝试树高翠荇这句的炼字。

尝试这些炼字的时候,他一直都是躺着看树和天的,他觉得这样能够给他最真实的感觉。

只要他能把躺着看树和天的感觉,与这些字中的某一个对上号,那大概率,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首先是飘。

飘这个字,乍看是没什么问题的,水草飘在水中,飘在水面上,都说的过去。

但是这个飘,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动感很足的,是来回摆动,上下纷飞的感觉,而此时李承天在树底下,仰天看的感觉,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于是他便把这个飘排除了。

接着是飞。

飞比飘更厉害,飘还能在水里,飞就要在水面上,在空中。

这动感比飘更强,也是不符合。李承天继续排除。

然后是浮。

浮和飘类似,也能在水中,也能在水面,而且浮没有强烈的动感印象,有一种懒散的,悠然的,安静的感觉。

它是动的,但又不全是动的,是包含着静的。

这个感觉,和李承天在树底下仰天看树看天的感觉非常相似,他看到的情景,就是树叶优哉游哉,有微风吹拂,就随便晃两下,没微风吹拂,就安静的在那。

和水里的水草,有水流的时候,动一下,水不流的时候,老老实实呆着,真就一个样。

“浮不错,浮留下。”

他把浮留了下来。

“其他的字继续试,要是有更好的感觉,就用更好的,没有就用这个。”

又一通尝试后,他发现,浮字的感觉是最好的,其他的摇、涵等等,要么动态太强静态太弱,要么静态太强动态太弱,与浮相比,都不够完美。

只有浮,才能兼具动态静态,而且非常符合他此时的看树看天的感觉。

“前面这句就确定是‘树高浮翠荇’了,去填一下试试,看看行不行。”

他有些兴奋的从地上起来,对着远处的老人开心的道:“我可以先试一个字的答案吗?”

老人道:“试可以,但我老人家的耐心有限,你要是乱试,试多了,我老人家厌烦了,可就睡大觉了。”

“不是乱试,是觉得这个字应该就是正确答案,才要试的。”

“这嘛,可以,什么字?”老人答应了。

“浮,你试试把浮字填上,看看这句会不会放光。”

“浮,好。”

老人并没有马上评价这个字的好坏,话音不落,就把浮字填入了空缺的句子中。

李承天瞪大了眼睛,屏住呼吸,想第一时间,就看到结果。

哗!

浮字出现,树高浮翠荇这一句,顿时就金光大放。

“我成功了我找对了!”

李承天开心的几乎要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