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的连长如此的勇猛,他们自然也不含糊。
不过,他们还是晚了不少的,这个时候,战场之,已经没有了几个活着的鬼子了,而很多战士,都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
这一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独立团各部也在迅速的打扫战场,不过,王振凯是看不这些鬼子装备的。
他的连,拿了两门迫击炮,就迅速的撤出了战场。剩下的,就交给其他部队去打扫战场了。
等到退下来的时候,王振凯询问伤亡情况,却是阵亡了两个,受伤了十多个,不过,都是轻伤,倒是让他有些欣慰。
而他的连,伤亡如此低,也是因为,他普及的三三制,三三制,是我军根据多年的战争经验总结而出的。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解放战争,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即著名的“一点两面”)原则,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
而三三制是以班为单位的额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人,为了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个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组行动。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成为一个战斗群,进攻的时候,呈现散兵线的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者班长的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使用口语,手语,军号,无限电,来传达战术指令,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就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这个战术,让当年的米帝吃尽了苦头,而王振凯,也是提前把这个战术弄了出来,虽然他没有当过兵,不过,后世的三三制,那都是非常明确的写在了很多的教科书中。
他自然也是看过的,而且,来到这里之后,开始学习,自然,也慢慢的让这个军制快速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