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府益州,百年名校南大偏安一隅,经年来,也颇出过些名士。
而在南大,相较于颇有年代感的老红砖教学楼群,逸生楼属于新的标志性现代建筑。
它的现代特色首先体现在“大”。
整个建筑的结构像个超大四合院,中间是个巨大的天井。一层大厅铺着漂亮的暗花大理石地砖,采光很好。面对正门的整面墙上镌刻着校训,在一大堆精心摆放的绿植丛中闪耀着醍醐灌顶的光芒。大厅平时空着。碰到有些小型活动,这里便很方便的布置成为活动场地。从二层往上,长方形的回廊围了一圈,回廊外侧分布着各种功能性教室。课间时,回廊里师生们如过江之鲫似的穿梭往来,颇为热闹。
不过,对于李未来说,这楼的特殊性在大楼外面,高高的外墙上贴着的金光灿灿的几个手写体大字“陈逸生楼”。与别人不同,对于李未,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一个不好好说国语的南方巨贾的慷概,更勾起他一个遥远到模糊的家族记忆。
刚来益州上学时,李未曾去舅舅家认门,
舅舅叫魏永康,是妈妈的大哥,大她十几岁。六十年代毕业的老大学生。去边疆贡献了十年,后来调回益州,在一家大型国企当高级工程师。可惜他大概是早年在边疆给伤了元气,实在人不如其名。身体不好,本来没到退休年龄,已经提前办了个内退,现在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练各种气功、看报、伺弄小孙子中打发了。
吃过饭,舅舅拿出旧相册,兴致勃勃地怀起旧来。他翻到一张发黄的小幅照片,指着上面一排已看不出太大模样分别的青年,对他说:
“喏,这就是陈逸生,现在很出名的,晓得伐?当年在上海跟你外公做过事的,还来过家里呢。我那时还小哦,倒不记得什么样了。后来他跑去了香港,发啦!这些年回来到处捐了好多钱呢。对了,你们学校也有份。最大的那个新楼,就是他给钱盖的。电视新闻都报道的,当时省里的头头们去了好几个。啧啧。你外公如果当初……”
老先生一边轻轻摇着头,一边叹息,颇有种错过了上辈子姻缘的遗憾,又有点想用世事沉浮来指点下后生的意味。
关于外公、外祖的传说,以及如何“恩泽”了后人,李未好歹也是知道一些的。
外公姓魏,名承之。据说祖上本是江南人氏,大致也算书香世家。到他父亲魏明乾这一代,上洋学堂、留洋,跟洋人合伙开公司做买卖,都赶得刚刚好,不到三十便在上海发了家,成了十里洋场上数得着的精英人物,连带着老家的祠堂都翻修扩建,多添了好些仪式。及至魏承之作为独子出生时,一睁眼,已是金汤匙在口、站在投胎顶层的金贵公子了。
可惜,或许是魏大公子前半生福泽太重,把后半辈子、连带着家族攒了几世的好运都给消耗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