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借阅”
国子监祭酒李时勉看了看刘建后,问道。
“禀祭酒,今日晚生在书馆之内读了一天,只觉得意犹未尽,故而想请祭酒准许晚生将书籍借回家中细细研读,晚生保证,此书绝不会有损,且最多数日,便会还回”
刘建向李时勉拜道。
“恩,刘郎好学,我心甚慰,此事到不无不可,只是不知刘郎今日所观何书”
李时勉捋了捋胡须,看着刘建,笑道。
“禀祭酒,乃西洋地理志也,为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记述,另外四院,五院之内的书籍晚生颇有兴趣,想一一研读”
刘建拜道。
李时勉听后,心中一紧,皱了皱眉。
“刘郎明年八月便会乡试,后年二月会试,三月殿试,如今对刘郎来说最关键的是儒学典籍,经义,最多加一些算学,农学知识,四院与五院所记述知识,刘郎暂时无需用工研习,待以后慢慢研读不迟”
李时勉打量了一番刘建,说道。
“禀李师,所谓典籍,经义实则万变不离其宗,晚生有自信,不会误了乡试,会试,故而如今晚生想多学一些杂学,以扩宽视野,增广见识”
刘建再拜道。
李时勉听后,心中有些微怒。
这刘建的才学可谓罕见,哪怕被李时勉寄予厚望的彭时,也略有不足。
而且蒋群益曾也书信李时勉,信中大赞刘建,再加上最近刘建所为和李时勉几日的观察。
李时勉对于刘建不仅大加赞赏,寄予厚望,且常将其和古贤比较,可谓前途无量。
未来说不定可成为我大明擎天一柱,支撑大明天下之人。
所以刘建要借书回去研习,李时勉并无反对之意。
要是其他人李时勉早就驳斥了。
何况刘建也是嗜书如命之人,借回去后,必然爱惜有加。
故而刘建借书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听刘建所言,似乎刘建对真正需要的儒学经义,典籍视若无睹,反而对那些没用的杂学颇为上心。
这让李时勉心中颇为失望。
“非也,非也,自古君子立世,当谨言慎行,上对天地,下对黎庶,所谓立言立行,皆在于此,岂不闻君子修身养德,洁身自爱,躬身谏言,此立世之道也,学海无涯,哪怕八旬老翁,亦以经义为先,清流之士,闻达天下,些许杂学,只做爱好可也,岂能占据主流,刘郎可不要误入歧途啊”
李时勉瞪了刘建一眼,挥手说道。
“李师所言,晚生必谨记在心,然明年乡试在八月,距今尚有一年,时间充裕,并不冲突啊”
刘建再拜道。
李时勉所言,刘建可大大的不认同。
想我华夏并不是创造不出科学和技术,只是正是有士子们这样的思想存在,故而最后只能黯然神伤。
书馆里的那些书籍,要是放在国子监中。
最后估计难逃付之一炬的厄运。
哪怕大明不烧,后来的满清也会烧之。
所以还不如让自己带走,拿去发光发热呢。
刘建心中想着。
“看可以,然不能将其作为主业,而且四院之内藏书五十八万五千六百八十五本,五院之内藏书四十五万七千二百九十三本,这百来万本书籍,哪怕一天一本,你也看不完吧,还是多学学经义,典籍更好”
李时勉点头笑道。
刘建听后大惊。
原来有这么多的书籍啊。
把这些书籍放在书馆里蓬灰,真是可惜了了。
如何才能全部带走呢。
明年八月九日便开始乡试。
而如今已是八月五日。
也就是只有一年的时间而已。
一天一本也不过三百多本。
哪怕一天十本,也就是三千多本。
百万本书,刘建一天要借个两三千本才能全部带走。
不过这李时勉想也不可能同意刘建一天借几千本书吧。
当然这之中这些书籍有大有小,大的数万字,小的数千字,甚至数百字。
要是刘建,一天看个几百,甚至近千本几百字,几千字的书应没多少问题。
但是能记住多少,刘建就不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