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行千里母担忧,正巧张有福的母亲不辞辛苦进山寻找失踪的儿子,在半路上碰见了儿子和他送行的师傅。崔轻水拿个储物袋装了些细软,又交代张有福必须将师傅师叔们送的仙物都存在储物袋内不可取出与人显摆,便把他和张母送走。
一众小妖们像初见时一样围着门柱簇在一起,虽然不懂,可看师傅的样子一点也不像送师兄出门采购时的样子。崔乾等人倒不是第一次经历离别,崔轻水周游胜水州三十余年,收养的孤儿远不止他们十人,只是大多受不了舟车劳顿与修行清冷,与他道了声别便劳燕分飞了。
待崔轻水回到山门,就看到闹闹哄哄的弟子们把崔坤挤出来见他,羞涩的和他说了师兄弟们刚刚策划的事:用崔轻水在县城买的那房子建育婴院,由崔坤负责,苟自在与苟乘客串马匹拖车在宗门和育婴院来往。
建育婴院是一件费力不讨好但绝对利民的事情,所以只需有人拜访一下相信官府方面肯定很愿意帮忙收拢弃婴和孤儿的。一群徒儿期待的望着师傅,其余琐事都是末节,现在只差师傅同意。
崔轻水当然是同意了,站在寒风中和崔坤敲定了这事的基本框架才走进不到三步远的宗门阵法里,除了一直躲在阵内的崔雨外,其他人的眉梢上都或多或少凝上了一层薄霜。
弟子们的行动极快,崔轻水才在静室内潜心不过三日,雀明就来报信说第一批孩童明日就到。能不快吗?国家斥资的育婴院在大国里头还有,宗门所建的却是闻所未闻,原因无他:修行者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沾染因果影响道心。因果不了,道心不稳,境界难进。而育婴院这种事最粘因果,一碰还是成千上百的,搞这个的莫不是要找死哦
为什么害怕因果?因为会影响道心。为什么因果会影响道心?因为悟道要跳出自身局限从更大的角度去观察规则运转,而因果会把修士拖进小的格局内,就难以正确的体悟宇宙规则了。这样想来修士们并非害怕沾染因果,而且害怕经过误导后会将人拖入小格局的因果。
当然并非所有的道都是要求修士超脱的,但一代又一代的修行者们用事实证明了天地规则的道是要超出其他道的。于是有心人就将各种道分割开来,淡化共通的观点,直到不知何时开始,悟道就等同于超脱感悟自然了。
但崔轻水的道主要来自于前世先贤们的体悟,没有像这方世界的修士一样被灌输道无融兼的思想。所谓道心其实就是一个人对于道的体悟,所以从道被分割开始,修士就不再属于人这个群体了,这才有了仙师这个称号。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熟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崔轻水以此出发,建立育婴院的事就是将自己的余补给不足的孤儿们,是符合天地大道的,便无需担心自身道的格局会缩小。
育儿院的孩子是不直接收入承法门的,而是安排在承法山即主殿所在的无名山下的外院内居住。四岁以下的孩子只需吃喝拉撒睡即可,四岁就要开始习字,七八岁就可以选择是要拜入承法门亦或学习一项凡俗技术。
在宗门的日子里,每天早上崔轻水都会在主殿前庭处诵读道纲,声音温和如雨,裹着灵力让方圆十五里内的区域都能听见。通过对道纲的参悟,育婴院的孩子们便能得知自己天赋如何,也就不会在七八岁时一味地选择加入宗门了。
选择了自己未来的大方向以后,孩子们就会分班,由老师教授相应的知识。未加入宗门的孩子们在十四岁时会面对另一个选择:继续在承法门外院生活还是回到俗世生活,如果没有被领养的话,孩子们的选择大都是就在宗门外院。
或许十年百年之后,承法门也会像其他宗门一样衍生出一个附属的村镇,但现在依旧只是一个人员稀缺的小门小派。
顺带一提,因为有樵夫进山时碰到崔轻水讲道,舒缓了精神,回村后无意间谈及此事。经过了不短时间的酝酿,到承法门听道成为了昌国内颇为流行的消遣。当初自愿提出看守山门的佘远,因为用原型守山而得了不少供奉,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封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