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种地是咱的老本行(2 / 2)定鼎大明首页

旁边有几给汉子也跟着说:“就是就是,前几年想要几亩地,不知道要多少银子才能买的到呢!”

朱大山大吃一惊说:“什么?这是四川?四川不是号称天府之国吗?怎么荒芜成这样”

旁边的汉子懒洋洋的说:“天府之国,哼!闹十几年的兵灾,就是天堂也得这样咯”说完又正了正身子,趴到朱大山面前小声说:“还不说这清兵爱

屠城,这下来还剩几个人?”

这一聊。朱大山渐渐清楚了,现在是清顺治十五年秋,因大量的战乱导致四川人口聚减,顺治十四年就下诏官府劝耕,五年以内免征赋税。四川巡抚高民瞻又请旨要邻省清查四川籍流民,差解回乡安置。本来经历了清兵入关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清兵屠城,现在大家都缺人,但架不住高民瞻五两银子一个人的劳苦费用。所以临近四川的几个府都积极的把流民送过来。

其实这些都是没有亲戚的本地单身贱民和一些不是本地的流民,反正烂命一条,规模也不大,来的多是些自愿的,倒也顺利。真正等到两年后清廷正式下诏湖广填川的时候,愿意来的已经没有了,官府直接强行迁移。那才是罪孽的开始,一路上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闲话少续,等到第二天,就有县衙小吏来登记。然后朱大山和另外五个汉子一起分给了盘龙镇。当天就随差役去往镇里。

朱大山等六人到了盘龙镇才发现,镇子里总共就四户人家十五口人。现在多了朱大山六人。房子镇上有的是,不过大多是破败荒芜,差役让各自随便选了一户。然后把所有人召集在一起道:“今天开始,你们就在这里入了籍了,以后就安安生生的过日子。但有些话要先说咯。朝廷许了你们可以开荒种地,五年不收税赋。但老爷们得过活不是,所以你们开出来的地,每户都有三亩是县老爷的,两亩是师爷的,还有一亩,这个我们这些当差的要保大家平安,得一亩也就是应该的。”

要说这朱大山本身就是一农民工穿越而来,到现在还浑浑噩噩没回过神来,再说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里,也是天天混个温饱。有事就干活,没事就打打牌,偶尔上上网吧。也多半是看看不能公开的网站,过过眼瘾。老婆是还没找到,孩子都被自己扼杀于摇篮。也没啥家国仇恨,更没有远大抱负。最大的理想就是娶个老婆,能生个孩子。然后继续得过且过的走完这一生。

所以在来的路上听说是开荒,然后自己得地,他心里也就没乱想。在原来的世界是农民工,现在又干回老手艺也没什么不好。虽然现在没有什么杂交品种,但咱是农民,吃点苦,一份家业还是能挣下吧!但现在听这差役这样说,那不是先得给别人种上亩地,我还能有什么地呢?

朱大山忙道:“不是说好了,自己开的地就是自己的吗?咋的还先给你们种了呢?”朱大山虽说是个农民,在原来的世界政府有什么好事也轮不到他。但问一问,说一下还是可以的,也就随口问出来了。那差役只是冷笑的看着朱大山不说话。原本镇上的几户人家也无人开口,只是好奇的看着朱大山。

和朱大山一起分过来的人中,有一年纪大的,有五十多岁,叫王进财,大家都叫他老王头。见朱大山要闯祸忙道:“山娃子,别乱说,老爷们辛苦该得的,到时候多下把力气就出来了”那差役见了也没说什么,只是冷冷的说了句:“想好好活,就得懂规矩”然后自顾自的就走了。

朱大山犹不服气的对老王头说:“咱们辛辛苦苦开出来的地,怎的就白白给他们”

老王头说:“娃子,现在这兵荒马乱的,能活着就不容易,哪里就算的到那么干净。就是太平年的光景,又有几家能好好的种地。我看你也是个不明白世道的娃子,跟我一起去看看怎么开地!你有力气,只要舍得下功夫,几亩地不算啥。人离乡贱,咱在这异地他乡的,好好活着比啥都强”

朱大山听老王头这么一说,也就觉得又不怎么气了。

然后接下来几日,朱大山就和新到的五个人找好了地,又去县衙领了种子。这已经是清顺治十五年十月,朱大山他们的地还没完全开出来,要赶着把冬小麦种下去,要不这地可就要荒一年。由于人少地多,占地到是不费什么劲,只要找几根篾条或者木棍,找到地往哪里一插,就是自己的地。眼看占的地耕不完,众人心里都很着急,还好县里送来了两头骡马,虽然瘸着一条腿,但也比人耕地要快。

半个月后,眼看着占的地都种上了小麦,大家脸上终于有了一点笑容。朱大山也觉得这么下去,自己也可以安心的过日子。

这些日子下来,大家也都熟悉。和朱大山一起分到镇上的五人是陈德群,陈德义,王进财,李黑娃,苟兴旺。陈德群和陈德义是同宗的兄弟,他们是勋阳府的农户,被官府强行迁来的。王进财据他自己说是从陕西逃难出来的,后来随闯王的队伍到了湖广,辗转几年在勋阳被拉丁充数来的。李黑娃和苟兴旺也都不是本地人,是被抓进来充数的。具体原籍是哪里,二人不说,只是摇头。镇子上原来的四户,也是上半年才从山里招来的猎户。一户姓严,一户姓谢。另外两户据说原来没有姓氏,官府方便管理给随便安了个马姓。本来是住在嘉陵江对面山里的。

庄稼也种上了,看着自己开垦出来的地,朱大山心里说不出的有种喜悦。朱大山站在地边感叹道:“种地才是咱的老本行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