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工业基地(1 / 1)帝国之大明崛起首页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春,成都蜀王府鹫峰精舍,蔚悼王朱厚炜正在同蜀王府长史郑楷在听松轩谈论建立大邑工业区的事。同时还有万户、宋应星、吴敬、李时珍、孙云球、杨慎等人。商量正在筹建的大学和科学院。朱厚炜在青城山调养的时候,在后山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那套百科全书真是万幸。

公元1378年,朱元璋将他偏爱的第十一子朱椿册封为蜀王,其时朱椿年仅7岁。朱椿的母亲,是朱元璋的郭惠妃,郭子兴的女儿。在历史记载中,朱椿是一位非常热爱文化的藩王,他与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有交集。他曾礼聘方孝孺为世子的老师,收留宋濂的后人,并在成都开祭祀杜甫之先河。明史记载,他“独以礼教守西陲”。出发选址之前,先要在四川周边收罗一批工匠:有造船的工匠、铁匠,重点在冶铁炼钢、火铳火炮制造、瓦匠、木匠、烧制琉璃(明朝已经有玻璃生产,当时叫琉璃,只是含杂质多、透明度差、带颜色)瓷器的工匠、有矿山开采经验的匠人、有制造工艺技术的工匠(制造摆件、首饰这一类的人就是这个时代工艺大家)

另外,再派出几批人,就近到的杭州、南京、福建一带收罗专门人才,目标主要是战舰制造工匠,冶铁、炼钢的工匠,有数学、物理、化学等西学学识的人才等。

朱厚炜选琉璃匠人、瓷器匠人各一人,王府卫士两人做帮手,令他们前往彭州白水河一带寻找石英石矿和质地较好瓷土。找到石英石后立即开采带回一车运回,瓷土需要买下土地,长期使用。

石英石是光学玻璃的原料,白水河的石英石是最好的优质矿石,朱厚炜打算用于生产望远镜、炮镜、步枪瞄准镜。需求量不大,不必建立矿山连续开采。另外派人就近寻找硅石、长石、石灰石,这些都是普通原料,用于制作普通玻璃。

选铁匠两人,派往乐山寻找铁矿,到大邑以西找煤矿,到自贡、宜宾一带找铜矿。带回矿石即可。这些矿产地址都是朱厚炜在朱怀化前世记忆中查到的,随时查阅这些资料已经成了朱厚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朱厚炜也给他们讲授了一些找矿的必备知识,携带一些必备的工具。

首先是工场选址。工场总的面积大约需要20000亩以的土地,当然主要取荒地、山地,四川全省都是蜀王府管理。朱厚炜是皇子是要封地的,由于年纪小暂时封为蔚悼亲王,食邑大邑、邛崃两地。而且大邑、邛崃、乐山周边有丰富的煤、铁、天然气和石油资源。水力资源也很丰富,交通便利。

选址要求尽量在岷江岸边(取其偏僻),乐山(嘉州)河岸要有方便建立码头的位置,拟建的码头应该可以停靠500料(古代衡量船只大小的计量单位,大约两料=1吨)的大船。内河中500料算是比较大的船了,但是在海还属于小船。朱厚炜的计划为内河舰队及近海舰队造500料的舰船,如果火力猛这种船可以暂时充作近海主力舰了。

整个工场区划分出造船的船坞、原料成品仓库区域、冶铁炼钢和有色金属冶炼的区域、木材、钢铁加工厂房区域、原料加工区域、火药加工区域、住宅生活区等等。同时还必须考虑作为方便使用水力的位置,因为除了水力,现在没有其他动力了。

冯纶早就在工厂区等着朱厚炜了,一见到他进来,立刻拉着去了厂区后面的一个大工坊,这个工坊有些特殊,因为里面的工匠都是有品级的官员。他们都是因为技艺精湛,才被提拔为官的技术性官员,工作的内容就是利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对现在的工艺或技术进行改进,相当于后世的研究院之类的。明代匠户是世袭身份,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二类。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方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到官方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但是到了明末,匠户制度土崩瓦解,匠户只需要缴纳银钱就可以免于服役。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住坐匠则须月出银一钱。

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都是相当发达。朱厚炜创建这个工业区就定下了规矩,因为保密的原因,没有经过冯纶的允许,连他这个皇子也没办法批准人进去。

进到这个大工坊后,朱厚炜好奇的四处打量,发现这里占地面积极大,而且按照行业的不同,划分出许多的区域,比如朱厚炜见到的就有造纸、建筑、织染、陶瓷等等,每个区域里少则三四人,多则数十人,或忙碌或讨论,看起来一幅十分繁忙的景象。

朱厚炜他们要去的冶炼区域在最中心的位置,离着还有好远,朱厚炜他们就看到几座高高的炉子立在那里,面似乎还有人在走动。朱厚炜知道这是用来炼铁的高炉,高炉炼铁的技术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唐朝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成熟的冶铁技术,朱厚炜对这种技术能做的改进很少,关键还是对现在炼钢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