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六章 商业之战(2 / 2)明国崛起首页

这是整整13两的利润。

徐淮发现,如果全部采购的话,就能够赚的更多。

每一百两银子的订单,自己就可以赚到32两本来的利润,再加上减少成本的13两银子。

一共是四十五两银子利润。

这样一来,利润率直接提高了三成。

看着这份眼前的的利益,徐淮不禁贪婪的咽了一口口水。

要是能够全部采购,徐淮就能赚到更多的钱了。

望着身后的织坊工厂,徐淮想到了一个更妙的主意。

..

徐奕站在华亭县的一条小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马车,不禁开始思考人生。

经济学规律,难道失效了?

徐奕往松江府输入了大量的布匹成品,按照需求理论来说,商品数量供应的越多,价格就应该越低。

由于大量商品输入织造品市场,市场上的丝织品会产生剧烈的价格下跌。

等到织造品降价到原料成本价之下,打破了织造品的市场的平衡,所有的织造庄子就应该关门了。

等到原有的织造品被消耗完毕,再开始重新生产才对。

而此时,这条经济学定律却是如此古怪的失效了。

徐奕在做经济学实验,来看看松江府织造品市场的水到底有多深。

现在,徐奕投入市场的丝织品,足以在松江府纺织品市场引发一场滔天的海啸。

可是现在,一股无名的力量,将这波海啸吞噬了。

结果现在的结果,就是松江府纺织品市场平静无波,没有任何一家店铺缺货。

这个结果,让徐奕陷入了沉思。

不论徐奕用机器生产多少丝织品,冥冥之中都有一个黑洞,将徐奕所有生产的产品,全部吞噬,连声音都没有。

这个结果,直接让徐奕怀疑人生。

难道经济学定律失效了?

经济学定律怎么可能失效!

大明这个封建社会的原始市场,已经是最简单不过的低级市场了。

要是在这种环境下,经济学定律失效了,那徐奕直接原地去世算了。

带着万分不解,徐奕开始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

难道这大量的织造品,根本没在松江府销售,直接在松江府之外销售了?

不对!

运到别的地方卖,高昂的运输成本,会把利润压低。

如果本地市场能够承受,一个脑子正常的商人,应该先行在本地市场销售。

而如今,松江府市场上,丝织品价格波动尚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些商品,绝对不是输出外地了。

那回事什么情况呢?

难道徐奕利用工业制造出产的丝织品,真的被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吞噬了吗?

怀着这个目的,徐奕从自己供货的十三个订单中,挑选了一个最小的地方商行。

斥三万两巨资,溢价到整个商行市值的两倍,直接收购了这家商行。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徐奕就想看看,这些商行到底把货卖给了谁?

用时五天,收购完成。

徐奕终于拿到这家商行的全部信息。

仔细检查之下,徐奕终于明白了一件让他惊奇万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