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臣们还在议论这朱高煦的战策的时候,平安却说道:“陛下,臣以为,汉王的计策可行,但倭寇海战陆战皆长,因此还需加一点,那就是让倭寇首尾难顾,此计方可成。”
这平安给朱高煦的计策加上这一条,让朱高煦的计策完善了不少。但仍是属于纸上谈兵的范畴。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岂是这样的大笔勾画能够决胜于千里外的。
众臣议论之时唯有郑危不语,朱棣对郑危说道:“郑危,你也说说你的计策吧。”
“是,陛下。”
郑危慢悠悠的起身,将身后的几个侍从拉倒殿中站着,然后自己站着这几个侍从的中间,面对着朱棣。殿上众臣看着郑危的奇怪举动都不说话了,都盯着郑危看着。
郑危大声说道:“各位看着,我身前这两人人,代表着浙西内陆的军队,我身后这两人代表着浙东海上的军队,而我,则是倭寇,现在我便是处于被人前后夹击的状态,若这这四人同时向我发起攻击,我会怎么做。”
群臣这才知道郑危在做什么,郑危命令这四个侍从同时攻击他,这几个侍从有些胆怯,不敢打郑危,群臣抱着一半看热闹,一半想知道接过的心情“吆喝”道,“打啊..”,“快打啊...”
这四个侍从才咬了咬牙一齐攻击郑危。郑危先是后背挨了一拳,前胸也挨了一拳,郑危扭头看了看后面的人,那人接着要打第二拳,郑危此时踌躇不知所措,而身后的那人由于看不见郑危的脸,所以打起来也要快一些,第二拳更加使劲了一些,郑危又挨了一拳。其实这几个宦官的力气都不大,郑危身体壮实,挨着两拳本不算什么。但为了戏剧性的效果,在挨了身后两人的第二拳之后,郑危装作很痛的样子,但却没有回头,身前的两人的第二拳眼看也要打了上来,郑危却突然爆发,扑向了两人,将两人扑到在地,而后向左右各前窜了一下。
殿上众臣看得似懂非懂,而朱棣与平安则是看明白了。朱高煦的计策便会有可能将倭寇逼得走投无路,而向浙西内陆逃去,从而危及更广的区域。虽然最后这些倭寇难逃被剿灭的命运,但是已经对大明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坏。
这也是浙东与辽东不同的地方,辽东广袤,人烟稀少,鞑靼军来来去去无非就是在这辽东大地上徒堆尸骨而已。而浙东沿海往里百里,便是大明朝烟柳富裕之地,因而也是朱棣为何对这次选将如此慎重的原因。
郑危的这番“表演”仅仅只是向殿上君臣说明朱高煦的计策有隐患之处,而郑危自己的计策仍是没有告知众人,朱棣有些等不耐烦,对郑危说道:“那你自己的计策呢?说来让百官与朕听听。”
“陛下,臣计,首先全面组织倭寇西进,将倭寇拒于海岸,而后便是硬战,倭寇渡海作战,援军定然不及,先将倭寇打到海上去之后,再动用我大明舟师,沿海捕倭。”
郑危的沿海捕倭之计深得朱棣之心,朱棣的帝位不是伸手捧过来的,久经沙场的朱棣,知道郑危的计策比朱高煦的药实际许多,也是最好打的。但朱棣听完郑危的计策后,仍是没有定下主将。
这时平安看出了朱棣想给朱高煦一个立功的机会,趁机说道:“陛下,郑大人之计确是更好,但郑大人在辽东之战中甚是劳累辛苦,此番刚回到京师,又要出征浙东沿海,实在太辛劳了。而汉王在开平修养了许久,也需要一个锻炼的机会。让郑大人在京师修养,也是为陛下留人啊。”
平安的这番话倒是说到了朱棣的心坎里,朱棣在朝堂之上素来不愿采纳平安之言,今日这番话,朱棣却很爽快的同意了,说道:“平安言之有理,那此征浙东,就令汉王为总兵,行郑危之策,即日发兵。”
郑危还是第一次在朱棣面前“逞能”,却也不及朱棣爱子心切,郑危的计策十拿九稳,朱高煦此去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倭寇虽悍,却也敌不过大明强盛国力。这接连袭扰浙东,只有郑危这个“过来人”明白,并不是他们好战争勇,实则是生计所需,以及贪欲所求。
没有得到剿灭倭寇的机会,郑危却也不馁,正好与吴心竹阔别了许久,且在京师之中,郑危拜托郑和的事情也有了一些着落。对抗倭寇的事情交给这明朝的人也算是“按部就班”了,身为人臣,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郑危虽然不喜欢朱高煦,但好歹他也替吴心竹找到了父亲。这个功劳就算是郑危替吴心竹还他的小小人情吧。
在大殿上,平安的那副嘴脸,郑危想到了与平安在“天力水电站”时的情景。心中的使命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郑危,在这个若明若暗的明朝,只有佥文明才是自己真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