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刘宏犹豫不决。
曹节一看,不行,还得再加一把火!
他决然说道:“陛下,天赐良机不受反咎!万一事败,节甘愿领死,可保陛下无恙!”
话音未落,他就“哐哐哐”连着磕了三个响头,再抬起头来时,额头已经一片鲜血淋漓。
十二岁的刘宏被眼前这一幕惊呆了,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血!
“曹,曹中常,何,何至于此啊?”
“陛下,节虽不全之人,但也知忠孝仁义,心里始终装着我煌煌大汉,装着陛下您啊!”
一旁的张让都看懵逼了。
卧槽!说好一起来演戏,曹节你却独装逼。你这么不要脸真的好么?逼都让你一个人装完了怎么能行?!论演技,谁还拿不到几个影帝怎地?!
他也扑通一声跪下。
“陛下,曹中常所言甚是啊!奴才尝听闻,陈蕃、窦武两贼奏请太后废立,这是大逆不道啊!实乃当诛!若是不幸事败,自然是奴才我以下犯上,用剑胁迫陛下下的诏令。至时,陛下请挥剑立斩让之头颅,定可平息窦武那厮的怒火。”
少年感动落泪,双手扶起两人,喟然道:“有卿如此,朕复何求啊!一切便交由两位爱卿谋划,朕全力配合,誓要铲除国贼!”
两人慌忙跪道:“吾二人乃不全之人,着实当不得‘卿’之称。”
不怪他俩慌张啊,他们不过是黄门、中常侍之流,杀几个权臣最多也就是被士人骂骂而已,又不会少一块肉。可要是接受了“卿”的称呼,那可要被天下人唾骂的!
少帝正色道:“我说两位当得便当得!”
两人只得应道:“是,多谢陛下厚爱!”
曹节和张让偷偷对视一眼,这个小皇帝究竟是真明白还是假糊涂?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现在计划已经进行到这个部分了,即便收手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窦武杀宦之心始终不死,他们这些人迟早要成为刀下亡魂,好不容易才寻到这个机会,不如干脆就拼上一把!
张让留下来陪着少帝刘宏,由曹节出去操办此事。
刘宏看着曹节迅速离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刚才竟然被他的那番表演唬住了。有一种,嗯,太过巧合的感觉,仿佛一切都是精心策划好的。否则如何解释不该当值的曹节竟然恰巧抢先一步来到这里?又如何在片刻之间想出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不仅找准了窦武离宫回府,对禁中掌控力大大降低的时机,更是为他这个天子考虑好退路,能够让他从整个事件中摘出个一干二净,这简直就是瞌睡来了有枕头,肚子饿了有馒头啊!
如此良机,他刘宏自然不会错过。进宫也有数月,即使消息再不通畅,他也听闻窦武欲杀曹节久矣,无奈曹节根深蒂固而不能行。无非是一个狗咬狗的戏码,而他这个傀儡小皇帝也只剩下一个看戏的资格罢了。
是夜,中常侍曹节举王甫为黄门令,王甫持帝令至北市狱诛杀尹勋、山冰,放出郑飒。王与郑同返,挟持太后,并夺得传国玉玺及诏书。命侍卫守南宫,闭门且断绝复道[2]。使郑飒等持帝令收捕窦武等人,窦武拒捕,逃入步兵营,与侄儿窦绍共射杀使者。
窦武聚北军五校军士数千人,命人曰:“黄门常侍反,尽力者封侯重赏!”
曹节连忙建议少帝诏令: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加节,与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率五营士讨伐窦武。帝采纳之。周靖与张奂初归洛阳,不明实情,遂领命。
深夜,王甫率领虎贲、羽林、厩马刍、都侯、剑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张奂周靖两部会合。
翌日清晨,两军对垒,王甫兵渐多。其命人喝曰:“窦武反,尔等禁兵自当保卫宫省,何与贼同反耶?先降者赏![3]”
至午,窦兵尽,遂逃。然终为王甫率军围堵,窦武与侄窦绍自杀身亡。其宾客门人尽亡,同谋刘瑜、冯述皆被灭族。又迁窦太后于云台,等同软禁。
太尉陈蕃年八十,夜闻乱起,携属官及学生八十余人,拔刀冲入承明门为窦武鸣冤。尽没。陈蕃入北市狱,是夜被杀。其家属判流放,宗族、门生、旧部属都免职禁锢。
窦武的府掾桂阳胡腾,年轻时从窦武学习,为窦武收尸埋葬,因此被禁锢,不得为官。
当是时,宦官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矣。
党锢之祸始启。
注1:诏板,亦作“詔版”,即诏令。汉时纸张尤贵,且不便保存,故诏书常刻于木板或金石之上,故称“诏板”,同圣旨之意。
注2:复道,楼阁或悬崖间有上下两重通道,称复道。雒阳南、北宫有复道相通。雒阳,即洛阳。
注3:原话:“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韂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
PS: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地位较高。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所以东汉末年使用小黄门、中常侍等官职来称呼宦官,而不称“太监”。